1月4日是今年A股市场首个交易日,也是正式推行熔断机制的首日。
这一天,注定将载入国内资本市场史册:当天沪深300指数遭遇重挫,接连触发5%和7%两档熔断阈值,最终暂停交易,提前1个半小时收市。
熔断机制一上来就给广大投资者一记闷棍,令人始料不及。
许多股民可能还没来得及了解这熔断机制的具体规则,甚至还没有缓过神来,A股已破天荒提前收市了。虽然尚无具体数据披露,但可以肯定,这一天广大投资者必定损失惨重,心情巨差。
复盘当天交易情况,可以说,原本旨在让市场冷静一下的熔断机制,在这轮大跌中却充当了助跌前锋。与制度设计初衷相违背的这一现象,值得引起思考。
虽说当天是2016年首个交易日,但许多人并非不切实际地盼望出现“开门红”。毕竟,消息面对大盘实在不利。如有传闻说多达1.1万亿元限售股即将解禁;又如当天公布的12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采购经理人指数)较上月仍有所回落,预示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尚无扭转空间;此外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下跌,注册制正在逼近等因素,也影响了市场信心。
可话说回来,这些消息有的并不新(如限售股解禁),有的也不是今天才出现(如财新PMI已连续10个月低于50的荣枯线),人民币贬值、注册制临近,更不是什么最新消息。换言之,这些消息有可能造成A股下跌,但不至于跌得如此惨烈。更要看到,当A股触及5%阈值暂停交易15分钟又重启交易后,不到6分钟时间,沪深300指数便迅速下跌触及7%阈值,拉响了休市的警报。在这短短数分钟内,许多个股呈断崖式暴跌走势,表明市场恐慌情绪已达极限。
从市场恐慌程度看,至少表明广大投资者目前对熔断机制非常不适应。对此,不仅要从机制本身查找原因,还应从国内资本市场以及投资者心态入手进行研判。比如,暂停交易时长能否有效阻隔市场风险,仅以沪深300为参照是否合理?又比如,这是否表明熔断机制的施行时机是否恰当,投资者是否心理准备不足?首个交易日即已触及二次熔断,足以说明监管层与投资者并不在一个“频道”上。
因此,监管层在推进各项新规举措时,不仅要有预见性,还要考虑市场的适应性,给广大投资者一个消化的时间。2015年国内股市发生异常波动以来,监管层推出了许多新措施、新规定,令人眼花缭乱。这些措施有些是从发布之日起就开始实行,还有些规定虽公开征集民意,但在吸纳民意上仍有所不足。更有一些重要的交易制度,匆匆推出又匆匆改弦更张。如新股发行恢复后,一个多月内按老规矩上完遗留新股,接着便开始实行新的新股发行制度,然后马上又要面临注册制的正式落地。凡此种种,怎能不让新老股民叫苦不迭?
有人因熔断机制在首个交易日造成恐慌杀跌效应,便建言干脆停止实施,或呼吁取消个股涨跌停板,以及推行T+0交易制度。对此我并不赞同。毕竟,熔断机制的长期效果尚未显现,匆匆上马又下马,不仅形同儿戏,而且同样可能造成市场震荡。但健全资本市场制度,是为了让投资者有一个稳定的交易平台,而不是让投资者人心浮动、无所适从。所以,在推行新规之前,如何研判市场可能反应,如何让投资者更好地适应,不能不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