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中国谋求“话语权”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已成为了“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四大成果之一。简单来说,主要有两点,即坚持对G20支持并确保该论坛在国际经济和金融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以及重申将推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投票权的改革事宜。
“IMF投票权的改革势必会逐步推进,而且从发达国家转让部分投票权给发展中国家,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的诉求,也已经是发达国家的意愿。”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表示。
然而孙立坚同时指出:“当前美国对于让渡部分投票份额意愿颇高,但是显而易见的一点是,不放弃一票否决权将会是美国坚守的底线。然而,只要美国一票否决权的制度不改变,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增加IMF的投票权就不具有实质意义。”
“美国当前的目的是,用更为‘节约’的方式来保持其世界地位,即其既要保有原先的权利,又要减轻自身的财政负担。”孙立坚认为。鲁政委同样表示:“更高的投票权就意味着更多的责任,而作为一个更需关注自身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必须切实地衡量这种改革所带来的得与失。”
专家解读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从G7到G20,无疑是一个进步,但也受了更多的制衡。比如在去年的G20峰会上,中国就成为发达国家争吵碳减排的箭靶,而且不少发展中国家并不与中国站于同一战线。(记者 付碧莲)
金融监管:互开门户更期待
中美双方在金融市场稳定和改革方面也成果颇丰。
“其实,中美双方在对金融市场监管方面达成的共识及协议内容,很多都已经由中美两国各自进行改进与落实,这些内容的出炉顺理成章而已。”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指出,“如其中提及的引入一个杠杆率标准以及实施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的资本要求的说法,这个基本是全球已经达成共识的东西。”
更令人期待的或许应该是中美双方金融开放程度的推进与合作。鲁政委认为,当前,美国在金融领域对中资金融机构的开放程度远低于中国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开放程度。外资银行已经能在中国成立法人银行进而从事零售业务,也可以参股中资金融机构。然而中资金融机构在美国市场的阻力仍相当大。也许这也应该是双方金融监管合作的一大重要内容。
专家解读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与西方发达国家进行金融监管合作方面,必须坚持“共同但有差别”的原则。我们要坚持大的原则并积极深入参与金融市场监管改革进程,但是中国必须考虑到自身金融市场发展的阶段和特殊性问题,所以并不能一味地跟进西方模式。(记者 付碧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