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针引线,缝制信仰,为世界的安宁祈祷(图)

来源:中国日报西藏记者站
2013-04-02 14:49:00
分享

穿针引线,缝制信仰,为世界的安宁祈祷(图)
唐卡局部,藏传佛教格举派护法神(Damjangarwanagpo)。(达穷 摄)

穿针引线,缝制信仰,为世界的安宁祈祷(图)

18岁的旦增卓玛师从米玛次仁四年余,刺绣技艺精湛。绣制这幅近1平米的释迦牟尼师徒三尊唐卡用了三个多月。他打算再用2—3年的时间向米玛次仁学习人物眼睛的刺绣。“我要和师傅一样绣出菩萨的眼睛饱含无限悲情与无上慈祥。” (达穷 摄)

与绘制在棉布底板上的唐卡不同,直孔刺绣唐卡是将各色丝绸作为底板缝在木框里,用丝线、锦丝刺绣的唐卡,制作难度更高。据记载,直孔刺绣唐卡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全部靠手工完成。根据唐卡的大小和画面的精细度,制作一幅精美的刺绣唐卡,少则数月,多则跨年。

按辈数计算,米玛次仁应是“直孔刺绣唐卡”制作技艺的第六代传人。据直孔刺绣唐卡世代继承者口传的历史记载,直贡刺绣唐卡绘制手艺创始人为三十五世直孔时期有名的裁缝师赤列多吉(KhrinLaiDorJe),经过奇玛卡村沃荣曲凯苍(VogRongChuKhaiTsang)家族的世代传承传到了现居墨竹工卡县扎雪乡(ZaShol)“直孔刺绣唐卡”制作技艺传承人格尼群培的父亲平措(PhunTsog)手中,平措从奇玛卡村沃荣曲凯苍(倒插门)嫁到扎雪·平措康萨(Zashol-PhunTsogKhangSar)并把家传技艺教授给了他的儿子格尼群培(GeNyenChoiPhel)即米玛次仁的表舅。在米玛次仁的童年时代,母亲格尼曲吉(GeNyenChoiGyi)在艰辛的生活中教他缝补衣服并在此过程中对他讲述很多关于职工刺绣唐卡的故事。在他步入少年的时母亲希望他到舅舅那里学习唐卡刺绣技艺。

然而,生性固执的米玛次仁却没有依从母亲,与村里的青年人一道去拉萨打工挣钱。在拉萨,他从建筑工地上的小工开始做起,为家里挣些钱。但是自己单薄的身子难以在建筑施工中难以承受强力劳动,也看不到未来的发展前途时,他转行加入为市民新建的房屋绘画的行业,拜师学习藏式房屋墙面、门窗上的传统绘画。由于他心灵手巧,勤奋学习,两年后便能独立完成房屋装饰画的绘制,也积攒了一笔不多的资金投入到当时在西藏正在时兴的“收旧货”行当,这一行的从业者到西藏各地收购旧东西如一块破旧的锦缎,一些古旧的铜质容器等家庭用具。这些东西既非破烂垃圾也非经过鉴定的文物。从各地农村牧区收购的东西在拉萨的旧货交易市场上交易活跃,效益可观。米玛次仁也是在前往各地收购旧货的过程中与他在拉萨市曲水(ChuShur)县当小学教员的妻子洛桑卓玛(LoSangDrolMa)相识相爱并结婚。为了与他生活在一起,受过高中教育的妻子辞掉原有代课教师的工作加入到他的行业里。在从事旧货交易的几年时间里,米玛次仁收购到不少旧的丝绸锦缎和刺绣唐卡。他发现在种类繁多的旧货中,这类东西的利润更加可观并迅速增值。当米玛次仁不知其所以然时,就请他的爱人查找各种藏汉文资料,学习辨别内地不同朝代的锦丝绸段的相关知识,了解刺绣唐卡的发展历史及其特征。米玛次仁才懂得自己家传刺绣唐卡技艺的价值。七年的旧货经营过程中,他对刺绣唐卡、锦丝绸段的知识达到一定的积累后再次转行加入家传刺绣唐卡制作。米玛次仁在拉萨建立了幸福的家庭并在家中腾出一间房作为刺绣唐卡制作销售店。

分享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