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改革让我们过上了平等的生活”――民主改革亲历者谈社会变迁
新华网昆明3月19日电(记者 李怀岩、袁晔、张芽芽)奔子栏――金沙江上游一个颇有名气的小镇,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历史上曾是滇藏茶马古道上的咽喉重镇,也一度是进藏客商到达拉萨的必经之地。
如今,奔子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居住在这里的藏族群众同各民族同胞和谐相处、安居乐业,追求着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除了传统农业外,这里有的人买辆车跑运输,有的依靠祖辈流传下来的传统手工艺制作和销售木碗、糌粑盒等,有的干脆就在人来车往的路边开个小饭店,借此发家致富。
73岁的老奶奶格桑次姆,身穿藏族服饰,手拿一串佛珠,微笑着与客人打招呼。她的儿子在镇中心地带开了一家餐馆――太子饭庄。在这个四层楼的顶层是老奶奶的居室和一间外人看来稍显奢华的经堂。“经堂在藏族人生活中非常重要,过去是将来也是,藏族的这些传统没有变。但是,变的是,不再挨饿受冻了,富裕了,出门方便了。”格桑次姆的孙女拉追蹲在奶奶膝旁翻译说。
格桑次姆不会讲汉语,从7岁时就被迫去给别人放牛,没有工钱,只求混口饭吃,因为家里两亩地的收成已经悉数上交地主了,一家四口人只能“吃稀饭干苦活”。童年的记忆里是常年饿肚子,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吃到大米。穿的是自家用麻线和羊毛纺织的衣服,比草鞋还要破的鞋子,“草鞋甚至都舍不得穿,上山砍柴都要先脱下草鞋放在一边。”
民主改革后,这里的生活变了。“没田的有田了,奴隶自由了!”原来附近的360户人家都有了自己的土地,自己种的粮食自己吃,一直到现在生活越来越好,有了梦寐以求的经堂。从去年开始,看病还可以报销70%左右,两个孙女读书还享受高原农牧民子女补助每月120元,儿子、儿媳开个餐馆,生意也算红火。
她说:“新中国成立的那个时候,就想着生活会好起来,但是还想不到会是今天这么好的生活。”
在距离格桑次姆家3公里远的一家传统手工艺木碗厂,60多岁的旺吉正在一个糌粑盒上用细毛笔描绘藏八宝图。他告诉记者,现在会这些祖传手艺的人不多了,所以他特别受尊重,每个月有上千元的收入。当地的领导还专门来看望,这在他父亲那个年代简直不可想像。
与交通便利的奔子栏不同,德钦县云岭乡的南佐村是一个面朝梅里雪山和澜沧江河谷的村庄。向深山洼望去,南佐村的30余户人家错落分布在疏落的林木和返青的农田间,依然是典型的藏式风景。
然而,说起这几十年生活的变化,67岁的藏族老人拖顶的话简单却毫不含糊:“那是天差地别!” 他说这话时,站在一旁的阿那老人伸出大拇指和小拇指,用手势比划这一差别。
上世纪70年代,南佐村就用上了电;后来又通了电话;4年前,通往南佐的盘山公路修竣,坐车半小时就能到云岭乡,村民再也不用人背马驮、走两个小时的山路;现在村里6户人家有汽车,几乎家家用上摩托车。基础设施的改善,让村里人走出封闭的大山,到几百公里外的地方去上学、工作。从高处俯瞰全村,亮闪闪的卫星天线和太阳能热水器点缀其间。
云岭乡副乡长阿金说,南佐村的发展状况在整个云岭乡和德钦县仅算中等水平,这主要是因为受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所限,不过和以前相比,这些年的变化实在显著。
60岁的阿那这样描述自家的生活:“玉米喂牲口,青稞做酒和糌粑,小麦自己吃。国家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后,家里一部分地种上了核桃,结了果可以卖钱。”阿那家还有14头牛和5头猪,吃肉用油的问题也解决了。
拖顶和阿那认为,当年在迪庆推行的以推翻封建农奴制为目的的民主改革,让他们的命运发生了质的变化。
拖顶告诉记者:“我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是我觉得,不仅仅是有地了,民主改革带来了真正的平等。”这位虔诚信奉藏传佛教的老人说:“以前我们这里农奴和奴隶是不准出家当和尚、当尼姑的,而现在个人的意愿得到充分的尊重。”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