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拥有了选择和改变命运的机会”――迪庆藏族老人眼中的民主改革
新华网昆明3月20日电(记者张芽芽 李怀岩 袁晔)扎西老人的家――洛桑尼玛林卡位于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的交通要道上,每天晚上,身材高大、笑容可拘的老人都手捧白色哈达,站在家门口迎接前来品尝藏餐、欣赏藏家歌舞的游客。

洛桑尼玛林卡的主人扎西身穿藏装,胸前佩戴一枚毛主席像章(1月13日摄)。位于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的洛桑尼玛林卡是当地几十家开展“藏族家访”旅游活动的家庭之一,游客在具有浓厚民族风情的藏式楼房里品尝藏餐,欣赏藏族歌舞,感受藏族文化的特色。旺季时洛桑尼玛林卡每天要接待200人左右,由此带来的收入让藏族家庭走上富裕道路。 新华社记者 袁晔 摄
他胸前佩戴着一枚毛泽东像章,从年轻的时候到现在,他已经戴了几十年了,“是他把我领向好的地方,他把我领到大路上去。我才学会好多门手艺,学会说(普通)话。现在,全国来我们家的游客和我说话,我才能听懂”。
老人说,佩戴这枚像章代表了他对民主改革之后新生活的喜爱。“过去,我们这里头人的儿子还是头人,农奴的儿子还是农奴,手艺人的儿子还是手艺人,”他说:“到我年轻的时候就不一样了,时代不同了,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除了金色和红色色调的像章,老人还挂着一个雕工精细的金色长方形盒子,在暗色调的藏袍上都很显眼。他的孙儿、孙女们说,长方形盒子是藏族传统的护身符,至于毛泽东像章,是“爷爷为了表达他‘翻身农奴把歌唱’的心情”。
扎西老人认真地纠正:“我不是农奴,民主改革以前,我们家是手工艺人,我爸爸是木匠,但是我的心情和翻身农奴是一样的。”
史料记载,民主改革以前,迪庆多种社会形态并存,傈僳族处于带有原始农村公社残余的封建社会;彝族是奴隶社会;藏族处于封建农奴制社会,农奴占藏族人口的绝大多数。1958年迪庆民主改革完成,据不完全统计,藏族聚居地区的民主改革,使近21000户农民分得了土地,解放奴隶1100多人。
民主改革让扎西家六口人分到了10亩地,开始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的新生活。更重要的是,“我们拥有了选择和改变命运的机会”。
老人14岁的时候,不再跟着父亲学做木匠,而是去学开车,当驾驶员;光学开车他觉得不够用,又去学了修理工,又去学电焊。他说:“我比父亲强,他只会木匠,我比他会的多多了。”
老人说,他的儿子比他又强,2000年开始把全家往“藏族家访”旅游餐饮娱乐这个方面领。家族成员齐出动,招待客人来自家的藏式小楼,观赏藏族歌舞、品尝藏式餐饮,多的时候游客有200人,少的时候也有30、40人。

游客在洛桑尼玛林卡欣赏并参与藏族歌舞表演(1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袁晔 摄

游客在洛桑尼玛林卡欣赏并参与藏族歌舞表演(1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袁晔 摄
在香格里拉县,这样的“藏族家访”有几十家,整体年收入以千万元计,扎西老人家的洛桑尼玛林卡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之一。
老人风趣地说自己是“资本家”,因为“我们家收入好,也算是‘资本家’吧。不过我们不剥削人,还给国家做贡献,我们交税嘛”。
这和他小时候的生活已经完全不同了。扎西老人还记得,他父亲去有钱有势的人家做工,不仅得不到钱,要工钱有时还会被打。因为家境贫苦,他只能穿破破烂烂的袍子,没有鞋子穿。
“我对今天的生活非常满意。”他摸着身上绸缎质地、绣着金色图案的棕色藏袍,感慨地说,“过去,我从来没有穿过这种衣服。”
富裕了的扎西老人开始帮助德钦县的贫困生读书。当地送来锦旗感谢他,被他很珍视地挂在家里,上面写着“爱心帮扶情系农村”。

“民主改革让我们过上了平等的生活”――民主改革亲历者谈社会变迁
新华网昆明3月19日电(记者 李怀岩、袁晔、张芽芽)奔子栏――金沙江上游一个颇有名气的小镇,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历史上曾是滇藏茶马古道上的咽喉重镇,也一度是进藏客商到达拉萨的必经之地。
如今,奔子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居住在这里的藏族群众同各民族同胞和谐相处、安居乐业,追求着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除了传统农业外,这里有的人买辆车跑运输,有的依靠祖辈流传下来的传统手工艺制作和销售木碗、糌粑盒等,有的干脆就在人来车往的路边开个小饭店,借此发家致富。 >>>阅读全文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