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引领新生活--民主改革50年来西藏科技工作纪实
科技引领新生活――民改50年来西藏自治区科技工作纪实
50年来,自治区科技工作者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白手起家,从实际出发,埋头苦干,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在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很多突破,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科技发展路子。
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在旧西藏,科学研究和推广服务体系一片空白。上世纪50年代,成立了西藏第一个科学研究机构――拉萨“七一”农牧业试验场。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现在自治区已建立40余所各类科研机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超过4万人。
近年来,全区科技工作者紧紧围绕“一产上水平”,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全区不同生态区域设立了37个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点。重点推广了20余项农牧先进适用技术。基本形成了具有高原特色的多学科、多领域的科研、技术推广体系,西藏科技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管理的道路。
资料图片:图为科技人员深入到尼木县万亩油菜基地进行技术服务。(图片来源:西藏日报)
“2009年,自治区科技厅还将继续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计划安排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经费2475万元。”区科技厅政策法规与成果管理处负责人说。
新能源研究利用步伐加快
20世纪80年代初,自治区太阳能研究、开发、利用开始起步,主要以光热为主。90年代进入了较快发展的时期,目前自治区已经建立了县级独立光复电站7座,乡级光伏电站、风光互补电站300多座,互用太阳能光伏电源、风光互补电源约10万套。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自治区光伏发电的安装发电量已经达到9 MWp ,约占全国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70 MWp 的13%,居全国第一。
资料图片:西藏加查县安绕镇农民次仁阿莱正用沼气烧水(2008年10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索朗罗布摄
来到拉萨市夺底乡农民德琼的家,德琼指着自家沼气池高兴地说:“沼气池内产生的沼气可以解决我们家的燃料需求,还可以用来照明。把使用过的沼渣和废液作为农家肥施在大棚的菜地里,蔬菜长势良好,光卖菜一个月就多收入1000多元,这沼气池不仅省燃料,还能赚钱,真是太好了。”截至2007年底,西藏农村户用沼气累计发展到2.5万余户,年产沼气960多万立方米,节约标煤近6800余吨。农村户用沼气的发展不仅解决农牧民的生活燃料问题,还提高了生活质量,改善了生态环境,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新能源的推广和运用,基本结束了自治区广大农牧民世代烧牛粪和草木做饭、取暖的历史,实现了“烧水做饭,就着太阳”的新生活。
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50年来,自治区科技部门在加强藏医药现代化、特色生物资源、新能源等领域具有西藏特色的研究开发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积极搭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平台,使自治区科技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不断完善和发展。
资料图片:2004年8月17日,青海省晶珠藏药公司员工在包装藏药胶囊。新华社记者 侯德强摄
以发展藏药为代表的特色高新技术,促进了生物技术产业规模化,成为西藏特色产业发展新亮点。藏医药和高原医学研究快速发展。利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藏药,规范质量标准;高山病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完整的高原肺水肿、高原昏迷等高原危重病防治理论,探索出了预防和治疗高山病的有效措施。
高科技产业化示范工程取得显著进步,培育了奇正藏药、西藏药业、西藏银河、西藏藏药厂、西藏华冠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开发出了奇正藏药、诺迪康胶囊、甘露藏药、雪山金罗汉、重组人脑利纳肽等一批高新技术产品。不断加大农畜产品深加工研究开发力度,在牦牛、优质青稞等农畜产品深加工方面已形成规模,培育了高原之宝牦牛奶、青稞产品等农牧业科技产业化企业。在特色传统产业科技发展方面,重点支持了对铜矿、锂盐、民族手工业等技术升级,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实施“自然资源开发战略”,不断加大高原特色生物资源研究开发和保护力度,为了充分发挥生物多样性的优势,建成了以大型真菌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为主的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积极开展真菌资源研究、人工驯化与栽培研究、产品加工研究和活性物质及药物前体研究,加大了高原食用菌、红景天、人参果以及经济林果等特色资源研开力度。
据统计,2007年底,自治区共有国有科研机构33所,民营科研机构10所,高新技术企业21家,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科技示范园区4个,省部共建实验室1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5个,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科技孵化器1个。高新技术企业的产业规模、从业人员、研发能力、纳税额等不断增强,特色优势产业研究开发正成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王莉 雷鹏)
评论:发展科技事业 服务经济社会
民主改革50年来,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始终是推动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当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自治区科技工作在为经济建设服务中实现了新的发展,科技事业进入了创新发展的新阶段。
农牧业是自治区的基础行业。科技推动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首先体现在科技推动农牧业发展上。自治区农作物的单产水平由1959年的每亩91.34公斤提高到2007年的364.27公斤,增长了近四倍;2008年,科技对全区农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可以看出,科技对自治区农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著,对农牧业经济增长做出的贡献越来越大。
自治区要想与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必须抓住特色、突出特点,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在这方面,科技又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自治区在多项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区内、国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为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通过实施“自然资源开发战略”,不断加大高原特色生物资源研究开发和保护力度,加速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优势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新能源的研发利用成效显著,成为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中的两个亮点。
发展自治区科技事业,必须坚持中央关心、全国支援与自治区自身艰苦奋斗相结合。我们必须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抓住中央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全国科技援藏的机遇,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
发展我区科技事业,必须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与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相结合。只有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才能更好地开创自治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
勤奋诚笃艰苦创业,励精图治创新发展。经过50年的探索,自治区科技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唱响奋进凯歌、勇攀科技高峰,努力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王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