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一场价值观念的革命。
以前,人们说到森林,更多地是关注她的社会效益,而忽略它的经济价值。而事实上,植树造林能让一个地方的国土巨额增值。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侯元兆在今年9月召开的森林论坛上指出,重庆现有的各类林业用地6118万亩,每年增值612亿元,10年后就新增价值6120亿元。而根据森林价值评估系统,仅武隆一县,其现有森林价值就达20亿元。
通过植树造林提升城市品位,则更是一笔难以估量的无形资产。
江北区投资10多亿元建鸿恩寺森林公园,今年“五一”开园后不到一个月,公园周边即诞生了重庆新的“地王”,一块地卖了30多亿元,而过去,它可能一半价钱都值不了。
最近市外经贸委透露,我市全年利用外资有望首次成为西部第一。不可否认,外资的大量注入与“森林重庆”建设带来的环境改善直接关联。
在过去的一年中,全市的干部、群众植树造林的热情高涨。在农村,“穷山、荒山”正在变成“秀山、宝山”;在城市,各地正加大财政直接投入,让森林“进城”、“围城”。
这还是一场体制与机制的革命。
早在2006年,我市就实现了林业的分类经营,把森林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强调森林的商品属性,使她有机会借助市场的杠杆,完成从资产到资本的脱胎换骨。与此同时,被农民称为“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目前发证率已达98%,名列全国前茅。
林业分类经营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结合,产生了巨大的聚变效应。
香港理文集团、英国阳光集团等纸业巨头纷纷抢滩重庆,全市上万亩的造林大户已屡见不鲜。普通农户,也通过出租土地,和为龙头企业务工的方式,从以前不值钱的林地上挖出了钞票。据统计,从去年3月到今年7月全部林业投入126亿元中,有1/3来自社会投入。
这一场绿色革命,正在让重庆树立“生态公民”的意识,用全新的眼光看待森林,让她激发出尘封已久的活力。
这一场绿色革命,正在把绿色宣言所昭示的蓝图,演变成一处处绿色家园,最终将铸起一座造福子孙后代的绿色丰碑。
来源:重庆日报 编辑: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