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观天下 知中国

韦智仁:笔墨书写人生 思想镌刻永恒

2012-10-10 17:04:58 来源:中国经济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轻挑刺》背后的故事

我们中国的成语博大而精深,比如水滴穿石讲的就是持之以恒,目标坚定,聚集力量去做一件事情。我们用语言来表现它的寓意很简单,但是用画来表达却不太容易,想要用美术作品来表现的东西,它的形象必须要有自己的造型,而且这些造型要能够一下子抓住人、打动人,可是一滴水画出来并不容易打动人,不过用人跟动物就比较容易。但是找到这个契机和突破口太难了。

韦智仁:笔墨书写人生 思想镌刻永恒

如图:《轻挑刺》作者韦智仁。

韦智仁有一张画叫《轻挑刺》,一只小鹿的脚上有刺,一个女孩帮它挑出来。其实这幅画的背后是有故事的,他为这幅画写了一篇短文,内容是讲在作者小时候让母亲挖耳朵,母亲很怕手重了会伤到他的耳朵,而轻了又不起作用,所以母亲很小心翼翼,把这种分寸拿捏得非常到位。而画中的“轻挑刺”表达的就是这份细心,这个女孩形象轻轻的挑就是画面和故事的契合点。而这个画它成功与否,或者能否打动人都在这一点上。

用中国的语言讲外国的故事

艺术、文化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有一些人说“这是中国的国粹”、“这是只有中国才有的”,韦智仁觉得这种说法很不科学,也很不谦虚,这正好妨碍了我们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也影响了我们跟世界文化进行融合。纵观中国历史,我们什么时候开放,我们的文化在什么时候就能够走出去,也能够吸收人家的文化进来,比如汉代、唐代,这两代的好多雕塑和壁画都很不一样。那是中国最开放的时候,所以也是最能够和世界艺术结合的时候,现在我们中国的改革开放也一样如此。

但是,并不是外国的都好,要懂得取长补短。文艺复兴以后,西方在人体的结构、解剖、透视、光、色方面都有了突破,可是那时候在我国刚好是明代,最提倡士大夫从虚到虚的画风,我们从来没有很认真地研究过解剖、透视、结构、光、色这些方面。颜色和色彩的变化也是印象派以后才开始有了很大的突破。我们中国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说,我们的国画是不讲透视的,我们有自己的画法。韦智仁认为,如果不讲透视,就永远不能融进世界里。

任何东西想让世界接受,就必须要有使人能够接受的底蕴。韦智仁认为,“我们不能老用中国的语言来说中国的故事,那人家永远听不懂,如果听不懂也就不愿意听了,所以我们必须要吸收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现在之所以我们的国画走不出国门,就是因为这些画法外国人不能接受,不能理解。其实造型方面的东西很丰富,比如我们可以用光、色、调子、黑白、深浅、冷暖等这些丰富的手段来画画。很多中国人觉得我的二胡就比外国四根线的小提琴好,我的大锣鼓就比外国的钢琴好,说是这样说,但是钢琴的表现力实际上就是要比锣鼓丰富得多,就好像二胡总比独弦琴要丰富,当然独弦琴也有独到的地方,但是从总的表现力而言是欠缺的。

韦智仁觉得我们的国画从手段到材料再到一些观念,都应该吸收一下外国的东西,这更利于我们的文化走出去。因为外国的东西也是世界文明和人类文明的产物。中国人画的东西一样要给外国人看,一样要走向世界,就像我们的经济一样。

精彩热图

卧龙大熊猫野化训练毕业

泰山十一人满为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