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粮食局答网友12问题:不让问题粮上餐桌

2012-04-05 17:06:41 来源:人民网-财经频道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七、主产区粮源有保证 不必担心吃返销高价米

人民网网友留言:我们当地田都被江浙财团征去,所产的粮食就地被运到南方加工,以后产粮区只能吃从南方返销的高价米了,请问这是合理流通吗?《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推行好多年了,在粮食经营、宏观调控、监督检查各方面,国家也一直在贯彻落实。请问领导,这种不合理的粮食流通现状何时才能得到彻底的整顿?国家该采取哪些方式,充分又合理地对粮食产区和销区进行粮食宏观调控?(匿名网友  IP:61.191.62.★)

国家粮食局回应:2004年我国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以后,市场在粮食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为了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措施,并在主产区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有效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生产连续八年获得丰收,为保证粮食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产销区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粮食购销合作关系,促进粮食有序顺畅流通,使产区粮食有稳定的销路,销区粮源有可靠的保障,取得了明显成效。近年来,随着粮食生产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粮食跨省流通的数量不断增加,2010年达1.45亿吨,其中稻谷跨省流通数量为0.4亿吨,约占稻谷产量的20%左右。从近几年我局组织开展的全国粮食供需平衡调查结果来看,各个稻谷主产省当年产量扣除流往省外的数量后,留在本省的稻谷数量均高于其实际消费量,也就是说,流向省外的稻谷都是本省产需平衡后的余粮。因此,主产区的大米市场供应是充足的,粮源是有保证的,不必过于担心主产区没米吃或者只能吃返销高价米的问题。

当然,也必须看到,主产区调出大量粮食,对保证销区市场供应,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应当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建立健全产销区利益协调机制,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尝试。比如,为更好地促进主产区粮食经济发展,提高附加值,进一步促进产区粮食可持续发展,国家鼓励产区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发展粮食加工业,同时支持销区企业到产区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目前,部分粮食主产区正在大力推进粮食加工园区建设,“十二五”期间,国家将遵循产区为主、兼顾销区和适当考虑重要粮油物流节点的原则,实现粮油加工业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这将进一步促进主产区粮食生产的发展,确保粮食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全文]

八、地方政府将原粮加工后再销出属于区域性封锁

人民网网友留言:地方政府为了保证GDP的增长,不把原粮直接送往销区,而是经过加工以后再卖出去,这算不算是一种区域性封锁?对于国家的粮食流通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国家粮食局对此有什么管理措施吗?(匿名网友 IP:58.68.145.★)

国家粮食局回应:《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第三条规定,严禁以非法手段阻碍粮食自由流通,《国务院关于禁止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实行地区封锁的规定》第五条规定,任何地方不得制定实行地区封锁或者含有地区封锁内容的规定,妨碍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损害公平竞争环境。因此,如果地方政府出台措施,限制本地原粮调出,只允许加工后的产品才能销出去,则构成区域性封锁。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关于禁止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实行地区封锁的规定》,地方政府的政策措施属于实行地区封锁或者含有地区封锁内容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改变或者撤销;上一级人民政府不予改变或者撤销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改变或者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属于实行地区封锁或者含有地区封锁内容的,由国务院改变或者撤销。[全文]

九、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增加粮食收购贷款投入

人民网网友留言:我是吉林省的一个粮库工作人员,最近几年我们粮库严重补仓困难,粮食储存能力普遍下降。有些甚至出现了直属库“零库存”的现象。我们东北是产粮大区,丰收后却无法补库,正是因为缺少银行贷款,请问国家粮食局能通过什么措施来给我们收购粮食以资金支持?(匿名网友 IP:113.207.124.★)

国家粮食局回应:目前,国家对政策性粮食收购贷款及时、足额供应。对粮食企业自主经营性收购活动所需资金,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按照中央加强金融风险防控的精神,在不“打白条”的前提下,积极审慎支持粮食市场化收购。企业可以在符合金融机构贷款标准基础上,利用信用贷款、抵押贷款方式争取收购资金。同时,还可以利用共同担保、联保、担保基金等其他方式争取金融机构贷款,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近年来,国家粮食局积极协调农业发展银行,在防范贷款风险的基础上,争取降低企业粮食收购贷款门槛,增加粮食收购贷款投入,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全文]

十、加大粮食跨省移库力度 优先安排受灾地区粮食

人民网网友留言:每年我国都有大面积的干旱、风雪灾害,粮食又是我们不可缺少的东西,应对突发事件,《国家粮食应急预案》也一直在认真贯彻落实。对于像汶川、玉树那样的受灾地区,国家又会给予什么样的粮食政策呢?通过什么具体的途径来调集全国各地粮食部门去支援灾区?(网友“cocolulu” IP:61.158.248.★)

国家粮食局回应:我国粮食工作实行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地方政府对粮食生产和流通全面负责的体制,即粮食省长负责制。保证受灾地区的粮食供应,是各级政府和粮食部门的重要责任。为切实做到救灾粮供应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国家粮食应急预案》对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等情况下的粮食应急供应工作做出了明确规定,各地政府也制定了本地区的粮食应急预案,明确了相关要求。按照相关规定,发生区域性局部自然灾害,由当地政府负责做好救灾粮供应工作;发生大范围重大自然灾害,由国家采取救灾粮供应等相应救助扶持措施,确保受灾地区困难群众“有饭吃”。如:2007年6月3日,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发生6.4级地震,普洱市粮食局立即启动了市级粮食供应预案。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发生后,贵州省启动了省级粮食应急预案,安徽、湖南、广东、广西、四川等省(区)部分重灾区也启动了市级和县级粮食应急预案。2010年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发生后,甘肃省及时启动了省级粮食应急预案。预案启动后,各地先后动用了部分地方储备粮油,保证了当地粮油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和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国家及时出台了抗震救灾有关政策措施,国家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确定的“每人每天1斤救济粮(成品粮)、发放3个月”的标准,及时安排动用了部分中央储备粮油作为救灾粮源,用于灾区困难群众口粮供应,对于促进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充分肯定。同时,国家粮食局下发文件,动员和部署各地粮食部门积极响应号召,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认真做好对地震灾区的各项帮扶工作。此外,考虑到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国家有关部门加大了国家政策性粮食跨省移库工作力度,特别对调往受灾地区的粮食予以优先安排,及时充实灾区粮食库存,确保灾区粮食市场供应。[全文]

十一、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 开展专项督查工作

人民网网友留言:国家粮食局要全面掌握原粮卫生整体状况,所以,开展原粮卫生状况的摸底调查很重要,请问领导,这种调查多久进行一次?具体调查内容是什么?取得了什么成果吗?(网友“关注原粮卫生” IP:221.138.248.★)

国家粮食局回应: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予粮食部门对收购、储存环节原粮卫生的监管职责,国家粮食局于2006年至2008年,依照《粮食卫生标准》规定的主要内容,全面开展了原粮卫生专项调查摸底工作,初步掌握了我国主要原粮品种的卫生状况。在此基础上,从2009年至今,每年组织开展收购粮食质量与卫生安全专项监测和库存粮食质量安全的专项监督检查工作,为进一步做好粮食收购,加强质量安全监管提供科学依据。[全文]

十二、国家粮食局:为耕者谋利 为食者造福

人民网网友留言:今天之所以想起粮站,是因为家人一次性买了四大袋大米,十来桶油。我不支持家人参与抢购,但也理解他们的这种心理。由于粮油价格上涨过快,是大家的共识,商家利用百姓的这种心理,大打限量促销活动,引发抢购那是必然的结果,也是商家意料之中的。这一轮粮食涨价,以超市为首的粮食流通渠道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果粮站还在,还是国营的,能够敞开收购农民的粮食,丰收年粮食不至于跌价过多,导致受伤的农民不愿意种粮。如果粮站能够敞开销售平价的粮油,粮食涨价也不至于如此迅猛。

中国人口众多,吃饭问题历来是大问题,粮食虽然从数量上来看,是基本可以满足需求的,不够也可以从国外进口,但不管如何,对中国而言,粮食应该还是战略物资,国家是不是应该掌握一部分流通渠道呢?不由地开始怀念粮站。粮站能够复活吗?(网友“我想不说” IP:60.169.10.★)

国家粮食局回应:1993年,我国积极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率先放开粮食销售市场,取消平价粮油供应制度,逐步形成了粮油供应市场化、市场主体多元化的格局,老百姓购买粮食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2004年,我国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实现了粮食购销主体多元化和粮食购销市场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同时,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一方面,在主产区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稳步提高最低收购价格,保持市场粮价在合理水平上基本稳定,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和生产积极性。同时,切实做好粮食收购工作,充实国家临时存储和储备粮油库存,掌握充足的调控粮源。另一方面,加强粮食市场调控,保证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做好政策性粮食的市场投放工作。运用规范化的市场机制,在全国联网的粮食竞价交易平台,常年常时公开竞价销售最低收购价粮、临时存储粮等政策性粮食。截至2011年12月底,累计成交政策性粮油2.7亿多吨。同时,根据粮食市场形势变化情况,创新工作机制,采取定向销售和邀标销售等方式,对政策性粮油实行定价、定向销售,定点加工后投放市场,维护市场粮价的基本稳定。二是完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各地按照粮食应急预案的有关要求,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已确定应急加工定点企业5000多家、应急供应定点企业16000多家,这些定点企业已成为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的有力抓手,将在保供稳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三是积极推进放心粮油工程。近年来,在国家粮食局和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的大力推动下,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活动进展顺利,涌现出了一大批放心粮油示范企业和放心粮油店。实践证明,以上措施是行之有效的,在近几年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剧烈波动的大背景之下,我国粮食市场保持了供应充足、价格基本稳定的良好局面。

粮食部门是重要的涉农部门,粮食流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我们将继续做好粮食流通和宏观调控各项工作,不断完善粮食购销服务体系和相关政策措施,既要避免粮价过度下跌以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又要避免粮价过度上涨以保护消费者利益,真正做到“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

来源:人民网-财经频道 编辑:马原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精彩热图

奥运熊猫离宁返川结婚生子

汝窑葵花洗以2.78亿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