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账
3000元退休金只能五环外养老
王女士今年66岁,住在亚运村一带,有一儿一女。一个人独居多年的她,每月领着3000多元的工资,心里却一直空落落的,“还是去养老院吧,至少平时有个能唠嗑的人。”然而城区里动辄五千八千的养老院让她犯了难。王女士算了一笔账,3000元的退休金如果在家里生活,现在基本还能自理,除了每月1000元左右用来买菜做饭,也没有太大花销,还能剩个2000元,也有钱给孙子买礼物。但是这3000元拿到养老院去,价格合适的大部分已经在五环以外,对于这位想住在城区里、能到处逛逛的王女士来说,便宜的公办进不去,高额的民营养老院付不起。
王女士说,如果今后生活不能自理了,进养老院可能会划算一些。她又算了一笔账,还是3000元的退休金,如果请保姆至少3000元,两个人的伙食费至少1500元左右,加上水电费等接近5000元了。而在郊区,3000元已经可以找到条件不错的养老院。“如果身体动不了了,就到郊区找个空气好、条件好的。”王女士设想。
声音
老人说:
补贴要有针对性
只有2000多元退休金的张老先生已经70多岁了,动辄5000、上万的养老院让他望而却步,“我知道政府给民营养老院床位费的补贴,但是我们连门槛都进不去,怎么享受这些补贴呢?”张老先生认为国家的补贴应该有层次和针对性,“对于我们这种低收入老人,力度应该大一些,政策应该更宽松一些。”
企业说:
每床补贴500元较合理
丰台区一家民营养老机构负责人翟先生认为,目前房租和人员工资涨得厉害,但是老人的可支配收入并没有增加,这种矛盾在民营养老院凸显。虽然政府对基本建设和床位费都有相应补贴,但是每床补300至500元的床位补贴比较容易落实,数万元的建设补贴由于手续麻烦、周期长,很多民营机构都无法享受。
翟先生认为,每床300元的床位费补贴有些杯水车薪,如果能调整到500元比较合理。
专家说:
尽快测算标准
推进“明补”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教授认为,公办养老机构建立和运行多年,服务管理和收费都有很大优势,经费来源较为稳定,在声誉上老年人更信得过。
从2011年开始,本市养老服务业发展方向有所转变,从政府兴办转变成购买服务,越来越多的民营养老机构出现了。然而民营机构面对的应该是市场上不同需求的人群,但开办时间短、投入大,导致成本高、收费高。
杜鹏认为,今后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不应该再按照“公办”、“民营”这种体制划分,而是看谁对社会作的贡献大,谁的服务好,谁接纳的老人数量多,就给谁更多支持。如果养老机构能争取更多的补贴,自然就可以将成本降低,调控价格。
杜鹏建议,政府对养老机构的扶持应当是从“补砖头”、“补床头”到“补人头”,相关部门应当研究出一套测算标准,按照人头给养老机构进行补贴,这样才能做到“明补”,缩短公办和民营的价格差距,惠及更多老人。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中高档养老机构的监管力度。
本报记者 叶晓彦 J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