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羽鸡被冠上“速生鸡”的外号,成了人们心中的“妖怪”。
“妖怪”总是有很多传闻,其中3个在网络上非常流行:有人说,它长着六个翅膀,四条腿,“不然快餐店哪来那么多鸡翅和鸡腿”;也有说,它靠激素长胖,40天就能出栏,吃的饲料能毒死苍蝇;最近还有报道说,它短暂的一生过得很悲惨,至少吃18种抗生素,“把药当饭吃”。
近年来,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轮对白羽鸡的质疑。上述传闻里,“多翅鸡”是早被证伪的谣言,“速生鸡”源自人们对育种知识的不理解,还有一些,如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早已是业内公开讨论的难题:“预防性添加”,给药错误、蒙昧,越用越“厉害”,让很多专家忧心忡忡。
为打消公众的疑虑,不少养鸡场、快餐店最近以邀请参观的方式自证。但这还远远不够。在每一轮质疑过后,人们越来越想知道事情的真相,更想知道,怎样把“妖怪”真正关进“笼子”,切实有效地监管起来。
长得快靠品种不靠激素
事实上,三四十天就能出栏的鸡,是目前世界肉鸡业的主流。
“中国养鸡业是横切着进入世界发展潮流的。”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秘书长马闯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美国发展肉鸡有几十年时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从国外全盘引入了肉鸡的品种、饲料、养殖经验、技术,肉鸡养殖业快速发展。
马闯曾在农业部工作多年。他记得,为提高中国人的肉类消费量,当时的科研人员努力研发,利用禽类杂交技术,最后锁定了白羽鸡这种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的鸡种。
行业数据显示,中国肉鸡养殖从1981年的全国存栏0.4亿只到2011年的全国存栏40多亿只,30年间增长了100多倍。目前,中国的白羽鸡产量位居世界第三,创造市均价值1000亿元,占全国肉类总产量的9%。然而,中国目前对白羽鸡的年人均销费量只有5.7公斤,而美国是47公斤,巴西是38公斤。
在马闯看来,肉鸡产业“跨越式”的发展,满足了老百姓的胃,但相应的科普却没跟上。人们对白羽鸡的品种不够了解,不是怀疑“多翅鸡”,就是将其冠名为“速生鸡”、“药鸡”。不能因为白羽鸡生长速度快,就叫“速生鸡”。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也认为,“快大型白羽肉鸡被称为速生鸡是不贴切的,因为谈到‘速’似乎就有某种神秘外力的作用。”她表示,“这也难怪,毕竟30年的跨越式发展不够深入人心,散养鸡至少长一年才宰杀的概念根深蒂固。”
“激素没有促进鸡肉生长的神秘力量,还会增加肉鸡患病风险,‘偷鸡不成倒蚀一把米’是给鸡使用激素的贴切比喻。”朱毅告诉记者,白羽鸡45天就能出栏,主要原因是遗传选育技术的进步,如果再加上良好的饲料和洁净无疫病的生长环境,白羽鸡就能快速、健康地走上餐桌。“事实上,现在的技术,早就能达到33天到37天出栏的水平了。”
不过,对白羽鸡的另一些可笑传闻是可以确认的。多名养殖户和专家告诉记者,这种鸡非常怕人、怕生。“早些年,如果农用小飞机飞过鸡场,当时鸡又没呆在各自的笼子里,而是在一片较大的场地上,鸡群就会受惊,盲目往一个方向跑,后跑来的鸡拼命往上跳,堆在前面的鸡身上,形成一大堆,有些鸡会被压死。”一个养殖户表示,现在这种情况少了,“都关在笼子里了”。
朱毅表示,这个习性不知是因为天生胆小,还是因为生活很“闭塞”,“终其一生,只见过两次阳光”,被关在笼子里,走路都不会,这是动物福利的问题。“让鸡在阳光下自由走几步是对鸡的基本尊重,也是增强鸡自身免疫能力、减少抗生素用量的解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