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剿“灰霾杀手” 从民间呼声到国家发力

2011-12-23 08:42:06 来源:人民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 名词解释

PM2.5是什么:PM2.5,是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悬浮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

对人体影响:虽然PM2.5在地球大气中含量很少,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灰霾天气中大量的PM2.5,可通过呼吸道直达人体肺泡,造成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暴露在灰霾环境中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包括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DNA伤害、肺癌。虽然生物学致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但统计表明,灰霾在相当大程度上提高了呼吸道发病率和心肺疾病死亡率。

产生的原因: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

■ 新闻回放

10月30日开始,北京连续三天大雾天气,市环保局公布的空气质量只是“轻度污染”。市民反映与实际感受不一致。

11月1日,环保部发布《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首次对PM2.5的测定进行了规范,但PM2.5并未被纳入空气质量标准强制监测指标。相关人士称,监测技术已不成问题。

12月5日,我国北方地区出现大雾天气,能见度不足1公里。19时,有监测显示PM2.5浓度为522。北京市环保局官方微博——“绿色—北京”公布的4日中午12时至5日中午12时的空气污染指数为193,质量级别为“轻度污染2级”。人们再次感到公布的数字与实际感受不同。

12月5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征求公众意见截止。该意见稿提出,在基本监控项目中增设PM2.5年均、日均浓度限值和臭氧8小时浓度限值,新标准拟于2016年全面实施。

12月20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时要求,进一步加强空气污染防治,修订并发布空气质量标准,抓紧做好增加PM2.5监测指标的准备。

12月21日,环保部部长周生贤表示,环保部将抓紧修订发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该标准将增加可入肺颗粒物(PM2.5)、臭氧(O3)和一氧化碳(CO)三项国际通行的监测指标。

■ 网友声音

网友“V卫威”:全国环保大会公布的这条消息体现了前段时间各界舆论的力量,而监测数据是否公布?如公布数据,准确性如何保证?是否有第三方监测?环保部门任重道远。

网友“leni0627”:希望国家可以进一步加强污染源头的控制,加强治理,促进减排,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以人为本的实践。

网友“肖云汉”:开始检测是正视问题的第一步,要想改善城市空气,除了控制工厂等污染源外,科学规划大力发展公交是必须的任务。一条合适的线路、几辆上下班高峰的加车就能让几十上百上班族放弃高成本高污染的私家车,改乘环保低碳公交出行,于国于民均大有益,期待政府加大投入。

网友“QY可可”:真心地期待关于PM2.5的大讨论有个好的结果,监测数值要按照规范要求公布、评价。然后,把目光集中到减排上去。减少污染排放,治理污染是关系到子子孙孙的事业,应从每个人做起。数字的大小、评价结论都是用来反映环境状况的,只有加大减排、治理力度才能改善环境。

■ 他山之石

美国:经过征求民众意见,在1997年9月16日发布了PM2.5的标准。但在那时,尚未展开全国的PM2.5监测,直到1999年各州才陆续开始,2000年PM2.5监测常规化。

澳大利亚:在2001年开始考虑增加PM2.5的指标,并在2003年制定了PM2.5的非强制标准。制定该标准的目的是收集数据,以便检讨这一标准是否合理,并准备于2005年开始考虑制定强制标准。但直到今年,澳大利亚的PM2.5仍然不是强制指标,不过这期间一直在做大量的监测和基础研究工作。

欧洲:2008年4月14日,欧盟委员会《环境空气质量指令》为降低PM2.5和PM10的含量设定了标准和具体达标日期。就各成员国整体而言,可吸入颗粒物含量须控制在年平均浓度25微克/立方米的水平。上述目标最迟须在2015年达到。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于姝楠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精彩热图

超萌动物们的圣诞节

大别山深处"留守儿童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