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剿“灰霾杀手” 从民间呼声到国家发力
民间呼声
民众感知与监测数据错位之下,一场“我为祖国测空气”活动发起。这场自发活动,客观上促使政府更快地做出决定。
“不能让群众遭污染之害,而监测数据自说自话。”
一些与群众感知错位的数据的公布,引发了民意反弹。微博上,大量的评论、转载关注着几个关键词:空气质量、PM2.5、污染物检测。毕竟,对于空气,所有人须臾难离。
几位微博名人发起网上签名活动,要求改善检测大气污染的办法。一个有数万网友参与的网上投票显示,逾90%的网友认为,国家应该引入PM2.5标准。
当公众已经熟知PM2.5这个词汇,洞悉它所代表的危害,便急迫地想知道它的真实数值。
此种背景下,一幅以“我为祖国测空气”为题的漫画在网上流传。
漫画上,三位白领袖子高卷,在雾霾的都市里,或高举空气测量仪,或手拿地图,拳头紧握,神情认真。分析认为,这是模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宣传画。
在实际生活中,北京、长沙等城市,一些环保组织或个人,真的拿起便携式检测仪,走到室外或饭店等场所去测量空气。如11月,长沙环保组织“绿色潇湘”开展了名为“我为长沙测空气”的活动。
按计划,始于北京的“我为祖国测空气”活动下周将传到广州。活动中,网友募集资金购买了价格不高的检测仪。有专家指出,官方仪器价格昂贵,民间仪器“可信度问题非常大”,民间空气检测更像“儿戏”。
无论如何,这场“儿戏”引起了足够的关注,众多媒体进行报道。当然,还有一种声音异常清晰:除了尝试检测空气,每个人更应尝试做出改变,少开一天车,进行垃圾分类,更是为空气质量改进做出贡献。
国家发力
天气可以灰霾,政策不能。清晰的声音已经传来,“环境质量也是公共服务产品”,明年开始,直辖市及省会城市将监测PM2.5。
民间声音此起彼伏的同时,11月16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公开征求意见,新标准将PM2.5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12月5日,征求意见截止,民意普遍赞成这一做法。
15天后的20日,李克强副总理在出席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时强调,基本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政府必须确保的公共服务。他指出,中国将进一步加强空气污染防治,修订并发布空气质量标准,“抓紧做好增加PM2.5监测指标的准备”。
1天后,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公布了PM2.5和臭氧监测时间表,并要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要率先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率先争取早日和国际接轨,率先使监测结果与人民群众感受相一致。
按照同日发布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以上重点区域的复合型大气污染得到控制,所有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达到或好于国家二级标准,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污染明显减少。
据悉,针对PM2.5等更高标准物的污染浓度监测,北京市等地已开始采购设备、培训人员等。
从PM2.5进入民众视野,到国家政策出台,前后不到两个月时间。
尽管3年前国家有关部门即关注PM2.5,研究是否出台相关标准,但PM2.5标准能于今年冬天出炉,其背后,是一股巨大的民意推动力量。
2012年就要来了。期待着,按设想的那样,北京等城市“每小时”都能看到PM2.5数据。
看到数据并非最终目的。PM2.5数据能日渐趋小,损害健康的因素趋向淡出,才是务求的方向。
而数据要降,减排是硬道理。现在,围剿PM2.5,国家正在发力,箭已在弦上。空气是所有人的。除国家努力,还包括你我“少开点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