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订阅手机报国际 中国 博览 财经 汽车 房产 科技 娱乐 体育 时尚 旅游 健康 移民 亲子 社区 专题
中国日报网 中国在线 时政热点 要闻聚焦 人事任免 各地新闻 社会民生 节会大全 教育职场 趣闻轶事 深度解读 本网专稿 视频播报 专题访谈 财经资讯 企业动态 精品旅游 科技IT 体坛快讯 聚焦明星

中美握手40年——回访《上海公报》诞生地

2012-12-31 17:14:23 来源:新华网
打印 发送 字号 T | T 我来说两句2311人参与)

  新华网上海2月27日电 (记者许晓青 季明 吴宇) “中美关系就是从这里起步的。”

  1993年春天,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重访中美《上海公报》签署地——上海锦江小礼堂时这样说。

  1972年2月28日,《上海公报》发表,中美关系融冰。

中美握手40年——回访《上海公报》诞生地

一名服务员打开《上海公报》诞生地——上海锦江小礼堂正厅大门(2012年2月9日摄)。新华社签约摄影师 钮一新 摄

  对于尼克松的“破冰之旅”,《上海公报》写道,“双方希望,这次访问的成果将为两国关系开辟新的前景。双方相信,两国关系正常化不仅符合中美两国人民的利益,而且会对缓和亚洲及世界紧张局势作出贡献。”如今,这已成为现实。

  弹指一挥间,中美握手40年。跨过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2011年,中美贸易额已突破4400亿美元,人员往来超过300万人次。金融危机、地区安全、气候变化、反恐……中美共同应对挑战,共担大国责任。

  当年起草《上海公报》的人们或许没有想到,这份“改变世界”的文件所连接起的地球两端的中国和美国,正在发展当今世界最重要、最富活力,也最具潜力的双边关系。

  与“地球另一端来的人”握手

  2012年2月14日,太平洋彼岸的美国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会见美国总统奥巴马。

  同一天,太平洋此岸的上海,曾参与尼克松访华服务工作的锦江饭店原办公室主任邱焕锡和饭店原副总经理乐翠娣,故地重游。

  40年前,《上海公报》发表时,24岁的邱焕锡是迎接尼克松的总台服务员,36岁的乐翠娣则是晚宴上为尼克松一行端茶送菜的服务员。1993年尼克松重访故地时提出很想见见当年的工作人员,于是邱焕锡、乐翠娣等和尼克松一同出现在相机镜头前。

  邱焕锡是锦江饭店在1971年春天招募的56名青年员工之一。与他的同事相似,他是上海浦东川沙县人,是工人和农民的孩子,不会说英语,只会汉语普通话和几个俄语单词,那时他有高中二年级的文化程度,但尚未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2年2月的一天,邱焕锡和他的工友接到了一项“神秘”任务——接待美利坚合众国总统。“这是一项政治任务,大家都很严肃,心里其实挺紧张,不知该和资本主义国家来的人怎么相处,又有点好奇,但不能放在脸上。”

  “27日傍晚,周总理陪着尼克松一行进入锦江贵宾楼,那个场面,至今都不能忘记。”邱焕锡回忆。

  今天,锦江小礼堂经过1998年、2006年两次改建修缮后,不仅是见证历史一刻的《上海公报》签署地,同时也是上海市民举办婚礼、政府和企业举办会议的场所。

  “《上海公报》发表40年了,小礼堂也改建过了,但南北大门上的铜把手,没有变,很结实,还是老样子。”乐翠娣对这栋建筑很有感情,她曾为锦江小礼堂的建设工程运过砖。

  “那时,大家都不会英语,关键是靠微笑,还有肢体语言,你的诚意会让对方感觉到友好。”在欢迎尼克松的宴会上,负责传菜的乐翠娣看到金头发、高鼻子的美国人也爱喝茅台酒,觉得很新奇。一些中方服务员还为“要不要为美方工作人员端茶送水”踌躇过,后来“斗胆”送上了龙井茶,不到24小时就与对方熟悉起来。

  已故著名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1983年为第四版《美国与中国》撰写序言时也回忆了1972年他与夫人重返中国大陆时的见闻。他写道:“我发现这已是崭新的国家和崭新的人民了”。他认为,大国关系是全球稳定的基础;《上海公报》是建立在和平共处基础上的富于政治家品质和才能的协议。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我来说两句 511人参与 31条评论 (点击查看)
...
用户名 密 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国日报保持中立。
...
...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
...
24小时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