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如何“走过场”
邝森(化名),某化工企业的总经理助理,一直忙着准备公司新上项目材料,最近在环评审批时卡了壳。公司委托当地一家环境管理咨询公司撰写环评报告,对方对新项目的废气处理装置能否使排放达到国家标准表示质疑。
邝森清楚,老板投资这个项目是因为目前市场正火热,希望赶紧上马,最好两年收回投资,三年盈利,五年翻番——要是严格按照环保要求配备减排设施,这个构想基本要变成泡影。
为了报告顺利出炉,邝森对咨询公司投其所好,吃吃喝喝之外,还向对方团队的每个人都“意思”了一下,“乙方”也就没刁难,环评报告书写得光鲜漂亮,看不出什么毛病。其实,就算邝森不公关,咨询公司也不会一直为难他们——因为咨询公司本来就与邝森所在公司即建设公司签了商业合作,建设公司要为此支付环评费用。
但没想到,掩饰过的环评报告表,在送市环保局环评科审批时被评估单位(评估单位是审批机关设立的赋有行政职能的工作机构)发现了漏洞,被要求重新设计废气处理方案。
邝森面临的选择有两个:要么请老板拿钱改设备,要么请审批部门高抬贵手放条路。在他看来,后者更好操作一些——公司上一个项目上马前,他就是这么干的。
其实,审批过关这件事通常由环评机构来帮忙搞定,但邝森所属公司请的这家环评机构报价已经很优惠了,所以审批通关的公关只能自己解决。
北京市民担心京沈高铁噪音辐射危害健康,抗议环评造价。
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副总工程师任景明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涉及4个部门:建设单位、环评机构、评估单位和审批部门。当前,环评的基本程序是,建设单位委托环评机构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然后将环评文件报送环评审批部门,后者则委托评估单位进行技术评估,最后将环评批文函复建设单位。
而在环评流程里,邝森遇到的情况非常典型:一方面,本应处在第三方位置的环评机构,为了向客户提供“满意服务”,撰写的环评报告并不真实;另一方面,负责“拧紧阀门”的审批部门,也会因为个人徇私大开绿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