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3日公布了未来各地车用汽、柴油质量升级至第四、五阶段价格调整标准。这意味着随着各地油品质量升级,汽、柴油价格将有所上涨,其中汽油价格最多上调约3毛钱。
油品质量升级后,消费者多花钱能否真正少污染?优价能否换来优质?油价是否会全线上涨?谁为油品升级“埋单”?加价标准如何确定?记者23日就这些问题采访了相关部委、企业和专业人士。
增加投入遏制污染
今年以来,恶劣的雾霾天气引发社会对油品质量加快升级的呼吁。很多消费者提出,多花钱能否换来更清洁的空气?一些城市空气中PM2.5(细颗粒物)的20%左右来自机动车尾气。以北京市为例,机动车排放了全市58%的氮氧化物、40%的挥发性有机物和22%的细颗粒物。
环保部科技标准司有关人士称,经过测试,即使现有汽车不作任何改造,使用符合第五阶段标准的汽油和柴油,汽车尾气中的有关污染物排放将减少10%,燃油减排效果更加明显。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周大地说,加快油品质量升级步伐无疑是减少尾气排放、防治雾霾天气、改善空气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根本改善空气质量,需要各方面措施共同推进。仅靠油品质量升级一招,难以有效抑制污染。
加强监管 确保优价优质
目前,各地油品质量升级进度不一,国内市场第三、四、五阶段标准的油品并存,车用柴油、普通柴油同渠道销售。消费者担心,在付出更高价格后,会不会出现以次充好、掺杂掺假、油品质量虚假标示等问题。
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说,我国对成品油质量的监管比较分散,生产环节由质监部门负责,准入由商务部门负责,而流通环节则由工商部门负责,而且监管成本很高。
业内人士呼吁,保障消费者优价换优质,需要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加强油品生产、批发、零售环节质量监督力度,严格市场准入管理和产品质量监督检查,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
当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炼油能力来自地方炼油企业。“确保这部分炼油能力合规升级,还需要摒弃地方保护主义,改变地方政府唯GDP的思维模式。”周大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