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飞山庙)
(十一)城区文化景点
1、飞山庙
又名威远侯庙,为供奉少数民族首领杨再思的寺庙。庙址原在飞山绝顶,宋淳熙甲辰年(1185)移至州城西门外一里多的作新书院左侧。明正统十年(1445)重修。明正德三年(1580)在飞山庙前建石坊一座,上嵌“惠此南国”、“威镇渠阳”石刻巨匾。重修后的飞山庙东西长72.5米,南北宽24.5米,占地面积1775.25平方米。庙分三进:第一进为戏楼、天井。戏楼雕梁画栋(已毁),天井中央植柏树两株。第二进为过厅、正殿。过厅由19根木柱支撑屋顶,两边供有魏了翁(宋工部侍郎)及党哲(明靖州知州)塑像。正殿由十根金色柱子支撑中心屋顶,四周排列18根檐柱,柱枋之间偶合紧密。为传统单层檐木结构建筑,硬山式屋顶。第三进为娘娘殿。为省级文保单位,正在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2、鹤山书院
清光绪《靖州乡土志》载:“鹤山书院在城北隅,旧名纯福坡。南宋工部侍郎魏了翁谪居于此,建书院讲学,因取故乡之名以榜其室,后还朝,御书‘鹤山书院’四字赐之。”书院共三进,前进为魁星楼,二进为讲学堂,后进为食宿区,四面筑有高墙。1958年尚保持原貌,正厅有重建和修缮的石碑六块立于两侧,厅中悬挂“鹤山书院”巨匾。后被毁。只存书院石基和上山石阶,为靖州四大书院之一,当时与岳麓书院均以大儒持重,今为鹤山小学校园。
3、马王桥
又名通济桥,位于县城大南门外,横跨异溪。为单拱青石拱桥,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年间,距今千年,后人称“马王桥”。桥长31米,宽5.4米,高8米,跨距14米,用规格青石砌筑。两岸沿拱脚筑有两堵高3米,宽6.4米的扇形石护坡。桥上用青石筑成高1米、厚0.35米,顶端呈棱形的石壁栏。桥面以青石板铺成龟背形,两侧凿有宽约30厘米、深10厘米的洗水槽,以疏桥面积水。桥历经千年,多次遭遇洪水冲袭,保存至今完好无恙。
4、梓潼宫
为硬山式土木结构建筑,第一进东西墙承重,正中间斗形天窗采光,开窗下悬“乃圣乃神”金匾。第三进为正殿,古朴典雅。宫前现建一亭,名为桂香亭,做工精细,为靖州名阁之一,经多次整修扩建,原“梓潼宫”更名为香山寺,为佛教活动场地。常年香火旺盛,敬香人群往返不绝。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民国24年(1935)复修,1985年重修。山腰石板道旁仅存的明代古墓“万允淑墓”墓主乃明靖州学正万邦乐之女,死于乃父任所。
5、武庙
又名武圣宫,位于县政府大院东侧。始建于明隆庆元年(1567)。武庙南北长66.6米,东西宽27.9米,总占地面积为1858平方米。四周围墙高筑,正门朝南。正殿进深14.7米,宽21.8米,建筑面积310.5平方米,为重檐歇山式木结构建筑。殿内有10根朱漆大圆木中柱支撑中心屋顶,18根檐柱、22根边檐支掌四周檐。22根边檐柱凸刻有翠竹浮雕,梁上雕刻有形态逼真的云龙图案,各梁枋与柱础之间榫卯偶合紧密。檐边置吊瓦,并以凸刻有几何纹的吊檐板装饰。八个翘角以龙凤头为饰,屋背两端塑鳌鱼两个。整座殿宇气势雄浑,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6、靖州浮桥
始建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东接江东杨公庙,西接老城区鸡公亭,横跨渠江,长110米,宽2米。自建成到1969年拆除的400多年间,一直是靖州渠江上重要的交通要道。近年来,筹资重建浮桥,再现古貌。现桥长100米,宽2.5米,由14艘木船连接,桥上设16盏宫灯,两岸分建牌坊、江边花园、休闲平台和现代凉亭等景点。
7、万寿宫
位于河街中部,初名宋公祠,原为明代纪念明弘治十八年进士,江西瑞州知府,靖州人宋以方所建。后改名江西会馆,易名万寿宫。该古建筑历时四百余年,虽经7次大火,仍安然无恙。1997年,对其历史沿革、建筑艺术、保存情况及历史价值的进行调查及实地测绘,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对原保存较好的门坊、正厅、围墙进行全面维修,对已拆毁的戏楼、厢房按原样重建,并在其后部靠古城墙处新配厨房、卫生间等附属设施,将原门坊上已全毁的泥塑为石雕,内容不变,有天官赐福、福禄寿星、刘眉祝寿、松鹤长春、福山寿海、百事如意、鹤鹿同春、岁寒三友、三顾茅庐、桃园结义、八仙过海及盘龙海水等石雕作品20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