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苗歌鼟。姚冶 摄)
(七)岩湾歌场
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为湘黔边四县(靖州、天柱、锦屏、黎平)48寨,上至平茶江边,下至贵州远口鸬鹚江边苗族侗族的大型歌场之一。相传光绪32年丙午年间(1906),有四对青年男女,农历七月十四日在岩湾巧遇,以歌传情,许下终身、结成佳偶。这个令人向往的故事传遍苗乡侗寨,引起人们对幸福婚姻的向往和追求。从此,人们把农历七月十四日定为歌节。岩湾也就成了远近闻名的歌场。每当节日到来,湘黔边界苗、侗男女老少成群结队而来,簇拥成上百个“歌堂”。一唱一合,此起彼伏,生动活泼,热闹异常,如今已形成“以歌聚会,以文促贸,文体结合。”既是歌会,又是商贾云集的物资交流会,促进了农村经济活跃和边境贸易的发展。
(八)藕团新街芦笙场
位于藕团乡新街村(原滥泥冲)与塘保寨之间的九卢冲山坳上,场坪方圆900平方米,四周森林茂密,场中间有一株古树,树脚有一块民国乙卯年(1915年)竖的石碑。每一年度的芦笙节,各寨的苗、侗同胞,身着节日盛装,不畏炎夏酷暑,翻山越岭,来此吹笙跳舞,同歌未来,畅叙情谊。毗邻的贵州省各村寨苗侗青年前来助兴,青壮年几十人围成一圈,男吹笙,女舞蹈,热闹非凡。踩芦笙是由向龙神求雨仪式演变而来,附近的苗乡侗寨同胞,每年到这里踩芦笙三次,即正月十五日祈求风调雨顺,七月十五报答龙神,十月十五共庆丰收。后来,只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被定为“芦笙节”。2006年靖州苗侗芦笙节已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正着手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九)靖州苗族歌鼟
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美妙动人,是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主要流传在靖州“锹里”(上锹、中锹、下锹)一带,面积约240平方公里。现已成功申报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苗族以“口传”方式记录并传承,苗族歌鼟由产生到发展,主要以民间传说、故事、歌谣等“口碑”方式流传至今。在古老的苗寨,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朴生活,促使苗族先民对鸟鸣、蝉唱、流水、林涛和劳动中的号子等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声”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联想,于是他们模拟这些大自然“和声”编成了各种韵律动听的歌,后来经过长期的选择、加工和传承,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苗族歌鼟。
(十)红军长征新厂战役及斗蓬坡遗址
新厂战役发生于1934年8月,红六军团9000余人在中央代表任弼时、军团长肖克、政委王震率领下,执行长征先遣任务,出广西,转湖南,在通道小水击溃湘敌55旅后,南下袭占通道老县城,后夺路经晒口、杆子溪、杨家冲等地向靖县新厂前进。敌军尾追红军,径直扑向新厂。我军侦察到该敌已远离主力,系孤军深入,决定利用有利地形组织新厂战役,歼灭尾随之敌。从十九日早晨直到黄昏,共毙敌200余人(其中营长1人),俘敌300余人,缴获长短枪300余支,从容进入贵州。新厂战役纪念碑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斗蓬坡遗址
位于距县城42公里的新厂镇金星村。1986年5月,县文物普查时发现。1988—1990年,对该遗址进行3次科学发掘,揭露面积达3450平方米,发现大量文化遗迹及遗物。清理出带柱洞房基54座。这是目前长江流域属原始社会时期规模最大、研究价值最高的古建筑遗址之一。同时还清理出478座墓葬,20余个灰坑、7座窑址,2个灶炕,出土玉、石、陶的生活用具、生产用具、兵器、礼器、装饰器等3000余件。且出土稻谷、柿子、瓜子、板栗等炭化标本。经专家考证鉴定,距今4000-5000年,最早一期遗址的相对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之际,最晚一期遗址的相对年代相当于商代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