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为我从天落”
——井冈山的斗争见证红色茶陵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摘自毛泽东《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1965年5月21日下午,一个高大的身影出现在茶陵县委大院。
从见到这个身影的那一刻起,大院里的干部就感到实在无法压抑自己不断加速的心跳。因为,这迎面走来的,正是他们经常在报纸、电影上见到、在内心呼唤过无数遍的——毛泽东。
时隔38年,毛泽东“千里来寻故地”,重上井冈山,途经茶陵。
老人家当夜就住在茶陵县委办公楼。那一夜,主席房间的灯光一直亮着,直到次日凌晨3点。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他第一次住宿在一个县城。那一夜,他一定回忆起38年前在茶陵的革命岁月,回忆起井冈山第一个“工农兵政府”,回忆起“湖口挽澜”的惊险一刻……
1927年11月28日,寒意渐浓,可茶陵城州衙门前操坪上却人山人海,一片热闹。上午10时,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前委代表宛希先走上主席台,大声宣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正式成立”,并将工农兵代表谭震林、陈士榘、李炳荣介绍给大家。当天下午,在茶陵老州衙,工农兵政府挂牌办公。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的成立,是井冈山根据地创建时期的大事件,被视为实现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的初始标志,是红色建政的开始,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创举,是毛泽东伟大革命实践的重要成果,史学界因此有“红色政权理论,源于井冈茶陵”的共识。
茶陵工农兵政府的成立,引起国民政府恐慌。12月26日,湖南省主席何健派出正规部队进抵茶陵。12月27日,工农革命军撤出茶陵城,准备回师井冈山。但在此前,一团团长陈皓却在暗自策划投靠国民党。
正在井冈山的毛泽东提前知晓信息,感到情况严峻,迅速决定于25日从茅坪赶往茶陵。27日上午8时,已经到达茶陵城附近的毛泽东,得知撤出茶陵部队正往南走(那正是陈皓准备投靠的国民党方鼎英部驻扎地),立即决定追赶。经4个小时疾行,终于在茶陵湖口墟外追上正要掉头南下的部队,及时制止了叛逃,惩治了叛徒。
后来的党史学者感叹,如果毛泽东迟到半小时,就很难追上了,历史可能因此重写。这是井冈山斗争史上惊险的一页。毛泽东果断出手,力挽狂澜,使小小的茶陵湖口从此载入史册。
当然,载入史册的还有红色的茶陵人民。
在艰苦的红色岁月,茶陵贫苦农民大量参加革命,有5万多人英勇献身,新中国成立后被正式追认在册的革命烈士有5301人。1955年至1964年,被中央军委授衔的茶陵将军有25人(其中中将5名),将军数量排在全国第12名,成为有名的“将军县”。
铁牛生来在茶州,金鞭任打不回头。
这是前人咏茶陵铁犀的两句诗。有着出生入死不回头的“茶陵牛”精神的茶陵人民,给毛泽东留下深刻印象。他曾深情地说:“茶陵的斗争很艰苦,茶陵人民很勇敢,很会打仗,茶陵牛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