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经沧桑的茶陵南宋古城墙。依然气势巍峨

重建后的洣江书院,古韵依旧

南浦铁犀静静地守护着南宋古城墙
(本版照片由中共茶陵县委宣传部提供)
周怀立 周萍 李文峰 陈建元 黄娜丝
走进一座古城,走进一部历史
——作者题记
距今约5000多年前某日,湘东洣水之滨云阳山上,一位老人因食物中毒,痛苦难耐,情急之时顺手抓一把小树叶吃下。谁知奇迹就此发生,慢慢的,老人中毒症状竟然消失。
这种小树叶,正是今天的茶叶。那位老人,正是中华人文始祖炎帝神农氏。《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断言:“云阳山即茶山”。不过,义无反顾为苍生造福的炎帝神农氏,最终还是在“尝百草”过程中,因误食断肠草“崩葬于茶乡之尾”(司马迁《史记》语),即今茶陵县。
一个小小的际遇,却翻开了一部文明的大书——中华国饮“茶”就此诞生。
炎帝神农氏在茶陵发现茶,茶陵又成为他最后的归宿。因此,茶陵顺理成章以“茶”命名,并成为迄今全国唯一以“茶”命名的县。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炎帝神农氏亲手开启了茶陵古城的历史。
一座古城的荣耀,莫过于此。
2013年8月,茶陵古城正式成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这个适时收获的荣誉,可视作茶陵古城历史最好的注脚。
历史跨越千年,往事并不如烟。时至今日,当我们濯足洣水、登高云阳,当我们抚摸斑驳的城砖、眺望孤傲的城楼,当我们手把茶壶、品味茗香,这座千年古城独特的魅力依然令人无法抗拒……
“云阳特起卓天标”
——历史的厚度决定文化的高度
洣水折流环地轴,云阳特起卓天标。
一州形胜雄三楚,四相文章冠两朝。
——摘自清朝诗人陈珪《茶陵春望》
历史,常常被存放在泥土下面。
1992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茶陵县界首镇火星村的独岭坳小心扒开一层层泥土,亲手捧出了一段尘封6000年的历史——遗址中出现大量碳化水稻颗粒。专家据此认定,茶陵可视作中国乃至世界稻作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
无独有偶,早在1983年,农业专家在茶陵县严塘镇艾里村湖里湿地发现“野生稻”,这是我国目前已知唯一保存完整的野生稻湿地。之后,湖里湿地野生稻被列入国家首批重点保护示范区,成为我省首个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
“同一区域既出土古栽培稻,又生长普通野生稻,两者兼具,全国绝无仅有。”农业专家如此评价。穿越悠长的时空隧道,水稻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串联起了茶陵6000年的历史。驯化野生稻,宣告中国南方进入农耕社会,也成为茶陵文明之源。
还是通过阅读泥土下的历史,我们得以亲手触摸茶陵完整的历史脉络:由夏而商而周,而春秋战国,而秦汉,茶陵先民活动遗迹渐次密集。当时间推移到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随着茶陵置县,茶陵古城就此掀开崭新一页。
历史,按照自己的轨迹继续运行。之后,茶陵建制又几经变换,时而立诸侯国,时而设州,时而复县,时而属衡州,时而隶湖南道,时而辖长沙府,时而改属湘潭专区,直至1983年改属株洲市辖。此间,茶陵城也几番易址,几番兴废,直到南宋绍定四年(公元1231年)修筑县城,才确定了现在茶陵城的基本格局。
10月,一个温暖的秋日,我们信步登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陵南宋古城墙。
这段我省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南宋古城墙,尽管墙石斑驳,沧桑毕露,但其威严的气势却丝毫不减。城墙东侧墙下一个小亭里,卧着那头著名的与城墙一样古老的南浦铁犀。它7000公斤壮硕的身躯,历尽800年绵绵的风雨,居然不锈不蚀,依旧怒目炯炯,咧嘴龇牙,似要随时喝退侵扰古城的洪水。
从古城墙向远方眺望,石器时代独岭坳遗址,吴楚雄关遗址、马王城遗址、金州城遗址、茶王城遗址静卧一隅,默默地注视一座古城的变迁;省级文保单位刘三吾墓、龙家牌坊、月到崖石刻、光泉石刻、列宁小学旧址、茶陵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等仍然幽幽地叙说着古城今昔。
我们毫不怀疑,2500平方公里土地,81处文物保护单位,诸多影响历史的本土名人、重大事件,足以标注茶陵古城历史的厚度,支撑着茶陵古城文化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