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湖南”推动跨越崛起
2012年1月30日,位于贺龙体育场的长沙人才市场,求职者在了解招聘信息。目前,湖南省加强培养和引进创新型人才,目标是到2020年人才总量达780万人。(资料照片)
张剑飞代表
罗和安代表
向文波代表
龙国键委员
2012年1月30日,位于贺龙体育场的长沙人才市场,求职者在了解招聘信息。目前,湖南省加强培养和引进创新型人才,目标是到2020年人才总量达780万人。(资料照片)
【百姓点题】
3月5日,我在百度中输入“创新型湖南”,用时0.009秒,搜到新闻网页4700篇。
“创新型湖南”是湖南近年来着力打造的新名片。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湖南省里举行了《创新型湖南建设纲要》新闻发布会。在网络上,很快引起了网民们的高度关注,“开风气之先”、“湖南样本”等评价令人振奋。作为湖南人,我打心眼里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觉得“创新”本来就是湖南人血液中流动的一种精神。《纲要》又提出了“全社会协同创新”的概念,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如何施策?如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创新元素自由流动?作为文化创意工作者,我们拭目以待。
——湖南宏梦卡通技术人员 陈飞
【代表委员声音】
推进自主创新,
请让市场说话
全国人大代表、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 张剑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
我曾经跟多个手机制造商进行过深入交流。一款国产手机刚刚推出时要价2000多元,但不超过半年,价格就迅速回落,甚至跌到只有500元,仅剩微利。反观“苹果”手机,价格坚挺的背后,恰恰是它的核心技术具备不可复制性。我们很清楚地有了结论:创新就是利润、创新就是竞争力。
创新推动湖南竞争力的提升,涌现出了“天河一号”超级计算系统、磁悬浮列车、超级杂交水稻等一大批影响深远的高科技成果。作为全国科技创新示范城市,长沙市近年来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推进创新型建设,去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达到980亿元,共申请专利1.2万件,稳居中部地区前列。多年的实践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推进自主创新,要牢牢把握一点,就是始终把企业摆在主体位置,让市场来说话。
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创新?哪些科研技术是关键?企业最清楚,那就交给他们去办。各级政府要做的,是更好地“放”和“抓”——
“放”就是要制定新的科研成果考核评价、科研经费管理机制,把科研项目立项和考评、政府配套科研经费支配等权利“放”给企业。要搭建更多平台,在更大范围内“放”开对生产要素的限制,让其在各种平台上自由配置,为人才、院校、企业构筑优质的合作通道,促进技术资本与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的深度融合。
“抓”就是要通过政策杠杆,聚拢更多高端人才和团队,引进更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逐步实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开发-提高竞争力”的良性循环;聚拢产业竞争力,大力推进产业升级战略,针对某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现象,建立奖励产业转移、退出的政策法规,促进企业为提高产业标准而进行转型升级,实现集群内企业优势互补,激发创新潜能。
摒弃“割韭菜”、“做月饼”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全国人大代表、湘潭大学校长 罗和安
建设创新型湖南,基础在教育、关键是人才。如何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我想说:宽松一些、再宽松一些!
目前,“割韭菜”、“做月饼”式的做法在教育领域仍大量存在,若走出校门的每个人都是“一般高”、“同模样”,创新自然无从谈起。
在湘潭大学,从2002年开始,就逐步尝试取消英语四级与学位证挂钩的管理办法,只要本学科达到了学校设置的标准,就可以不通过英语四级考试也顺利毕业,避免了一些语言能力有欠缺,但又另有所长的学生遭遇成长制约。学校还打通了各个院系之间的壁垒,学生转换专业不受任何限制、不收任何费用。这样一来,哪怕已经入学选定了专业,也不影响学生的自由发展。要创新教育模式,宽容那些“有脾气”、“有个性”的人,营造易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宽松环境,把创新教育真正融入国民教育体系,融入学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
除了加强对在校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还应该把触角伸出去,充分用活智力资源,通过加强创新基地和实训基地建设,促进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一方面,根据企业的科技攻关课题,有针对性地组织科研师资力量,对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培养。另一方面,把在校生中有潜力的对象,送到对口的企业进行实训,最终成长为既有理论、又具较强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多年来,湘潭大学与巴陵石化、湖南海利、江麓集团、湘钢、株化等多家企业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关系,实现了既帮企业攻克技术难关、又解决学生就业难的“双赢”。今年春节前,湘潭大学又与株洲时代新材签订了一份合作协议,引进高水平工程师驻校担任研究生导师,带出的学生毕业后享受优先进入企业工作的机会,一种校企协同创新的全新模式随之开启。
以创新为“通行证”,抢拿“国际话筒”
全国人大代表、三一重工总裁 向文波
20年前,客户不信赖国产工程机械,我们就买来一台国际知名的德国“大象”品牌机械摆在工地,承诺如果我们的产品出问题,就赔偿一台进口产品。20年后,我们成功并购了德国“大象”,走上了工程机械行业的世界之巅。历史的戏剧性逆转,靠的就是科技创新。
创新的核心是科技,而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企业要通过创新有所作为,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另一方面要大力营造一种开放的、鼓励创新的氛围。三一集团现在共有6万多名员工,其中从事研发的科技人员就占了1/6。我做过一次调查,发现员工们更乐意进入研究团队工作,而不是去管理部门当“官”。为什么?公司里待遇最丰厚的是研发岗位,每次调薪、升职也是优先考虑科研人才,享受公司股权激励的员工中70%来自研发团队。过去5年,德国“大象”每推出一款新的长臂架泵车,三一泵车臂架就长一截,一直走在“大象”前面,直至最终“吞象”。这是来自研发团队的原始驱动,这是创新带来的巨大力量,我们尝到了甜头。
建设创新型湖南,要坚持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从企业的角度看,要让更多湖南企业抢到“国际话筒”,在全球市场构筑新优势,靠什么?靠的就是创新这张“通行证”。湖南工程机械行业的异军突起是有力的佐证,通过海外兼并重组,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提升企业竞争力,带动整个行业及配套产业的加速发展,进而牢牢占据领先地位,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目前,湖南已经涌现出了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一系列蓄势待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就像拳头已经紧紧地握住,下一步就要坚定地向外迈出步子,打好这套“组合拳”,以产业链为基础,强化跨国界、跨省域、跨地区的协同创新,让科技创新成为湖南崛起的强大动力。
推动科技成果走出“深闺”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 龙国键
科技成果转化是创新型湖南建设重中之重。我的理解是,要把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作为科技创新的价值追求,推动创新成果走出“深闺”。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长期存在,好端端的“靓女”难以抛出“绣球”,墙内“梨花满园”,墙外却不“浓香扑鼻”。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情况下,多数科技成果都是在实验室里产生,要实现产业化必须经过市场检验。而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和投资者,一般不愿冒风险将科技成果盲目地投放市场。
建设创新型湖南,必须有一批科技成果作为支撑,必须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湖南在这方面已经作出了很多努力:湖南省里在近3年内安排了产学研结合专项引导资金5亿元,湖南省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县、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企业建设工作都走在全国前列。在去年的中国(长沙)科交会上,有251个项目签约,签约金额近200亿元。
推动科技成果走出“深闺”,我认为要在这几个方面发力——
要加大税收支持力度。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支持不可或缺,应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等优惠政策,企业所得税优惠的重心从目前生产销售环节向研究开发环节转移。
要促进知识流动。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打破行业、部门和区域壁垒,着力攻克一批对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关键共性技术。
要走联合开发之路。发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综合优势,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加强对行业共性、关键性、前瞻性技术的联合开发,促进行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
要健全知识产权工作机制。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提高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能力。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推动专利技术转移转化。积极扶持企业制定技术标准,重视国际标准的战略研究,努力发展优势技术,增强在国际标准制定和修订中的发言权。
【延伸阅读】
在创新的道路上奔跑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1%
近年来,湖南省坚持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强力打造“创新型湖南”新名片,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着力突破了一批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众多国家级实验室、科研基地落户湖南;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培育壮大。在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道路上,湖南的步子迈得越来越稳、越来越快。“十一五”期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了4个百分点,达到了51%。
科技人员总量居全国第7位
湖南省有“两院”院士51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3万人,科技人员总量居全国第7位。“十一五”期间,湖南省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4900多项,获专利授权4.06万件,现有科技成果中70%以上为国内首创或具有领先水平。近年来,湖南省涌现出了 “天河一号”超级计算系统、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等一批高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三一重工、南车时代、蓝思科技、湘潭电机等一批创新型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2020年建成创新型湖南
《创新型湖南建设纲要》提出了创新型湖南建设的总体目标:到2015年,全民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开放协同创新水平显著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大幅度提升,全社会创新格局基本形成,具有湖南特色的创新体系基本建成;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湖南。
9大创新工程“启动”产业发展强劲引擎
依据《创新型湖南建设纲要》,下一步,湖南省将重点推进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现代服务业科技支撑、民生科技、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县市区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造就、创新体系与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9大创新工程,为优势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周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