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快讯|意甲英超西甲|中超女足|NBACBA|网球|高尔夫|排球乒羽赛车田径水上台球棋牌|体彩|爱运动|酷图|明星|专题
中国在线>体育频道>聚焦
从姚明到林书豪——职业篮坛的东方面孔
2012-02-29 09:45:31      来源:新华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从姚明到林书豪——职业篮坛的东方面孔

姚明与林书豪合影(资料图)

林书豪和姚明,分别作为篮球场上的后卫和中锋,是这项运动的南北两极。

2米26的姚明和1米91的林书豪,身高相差35厘米,他们国籍不同、信仰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成长环境不同、教育经历不同、最初打篮球的动机和目的不同、走过的篮球之路不同、进入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的方式更是天壤之别……

但是,他们在职业篮球的最高竞技平台上,用华夏子孙共有的品行和个性,刻苦、坚韧、聪颖、谦虚、正直和宽容,实现了自己的篮球梦,以卓尔不群的东方面孔,赢得世人的尊重和赞赏,谱写了令人惊叹的传奇。

黄皮肤的篮球梦

1995年,北京大学前体育部主任管玉珊老先生曾在篮球传入中国100周年纪念会上,宣读过一份给国际篮联的信。

信中说,篮球是一项从脚尖到指尖的全身运动,集合了田径的跑跳、体操的灵巧和难度、游泳的柔韧和协调、射箭的精准和细腻、棋类的智慧与大局观、柔道与摔跤的对抗与勇气、团队的协和与配合。既要有全队风格,又要有个人特长,是一项适合全世界各个民族和地区的完美运动,每个地区的篮球都可以打出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姚明和林书豪用他们在NBA掀起的热潮,证明了管玉珊的见解——亚洲人也可以用不同于非洲裔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风格与打法,成为NBA的一流中锋、一流控卫,让篮球百花齐放。

他们已经实现的梦想,激发起亿万华人青少年和亚洲青少年的篮球梦。虽然并非每个人都能梦想成真,但是追梦的过程已经是享受和自信。

美国总统奥巴马称林书豪的故事是一个传奇,“超越了这项运动本身”。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和克林顿也曾称赞姚明为典范。从姚明到林书豪,他们都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中国人和海外华人的崭新形象。

林书豪说:“有一些偏见认为亚洲人比较缺乏体力,不能打篮球。我觉得亚洲人在体育方面还有很多没有被肯定。”

28岁的北京青年王一鹏身高1米65,当年曾入选北京鲁迅中学初中校队,姚明入选NBA曾经让他很兴奋,很为中国人自豪,但和姚明在身高上的巨大差异还是让王一鹏有些距离感。10年之后,林书豪再一次唤醒了像王一鹏这样的业余篮球爱好者心底沉淀了很久的梦想。

王一鹏说,“林书豪的成功说明,在正确的模式下,只要自己努力,一切都有可能。网上一个很久不打篮球的哥们说,看完林书豪,明天就要去打篮球。”

国际体育流派众多,不同民族运动员的特长项目不尽相同。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亚洲人更适合技巧性运动,在身体对抗激烈的足球和篮球等项目相对弱势。但是,姚明的成功证明,亚洲人同样可以和世界优秀选手对抗,而林书豪在纽约尼克斯队20天内刮起的“林疯狂”更让人认识到,亚洲人不需要超常的身高也可以打出赏心悦目的篮球。

在林书豪风靡美国的同时,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很多已经变成停车场的篮球场上,孤零零的篮球架下,仅剩的几平方米空间,总有孩子在运球、起跳、投篮。

无篮球,不时尚。根据NBA(中国)公司获得的调查数据,在今天的中国,23岁以下的城市青少年中,有75%的人喜欢打篮球、看篮球和谈论篮球。篮球已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个性体现。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拥有自己的梦想,开始享受实现梦想的权利。努力成为篮球明星、网球明星、电影明星、钢琴明星,去环球旅行和尝试拯救遭受不公正待遇的鲨鱼和熊……拥有梦想的中国人,正向全世界展示多彩多姿的民族个性。

默默坚守的励志传奇

如果说姚明的成功是一个比较单纯的篮球之梦,林书豪的一鸣惊人更像是一个华人版的美国梦。

林书豪出生在美国,父母祖籍在中国。身材不高的林书豪父母,都喜欢篮球并鼓励自己的三个儿子都去打篮球,但是他们身边的朋友们也许并不曾奢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篮球明星,让子女上哈佛、读商科、做高管是传统华裔父母更关心的事情。

林书豪喜欢打篮球,但是开始并不被篮球名校看好。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并不相信亚裔后卫能够和“跑跳能力很强”的美国非洲裔后卫抗衡。

林书豪心有不甘地去了篮球C级水平的哈佛大学,率领一群同样默默无闻的队友,用团队篮球的打法,使哈佛大学64年来首次打入全美大学生篮球联赛的64强决赛圈,成为美国大学篮球史上的一大新闻。

如今在NBA的经历,仿佛是他从高中到大学经历的又一次重现。当纽约尼克斯队的两大主力、两大后卫都因伤、因事缺阵的时候,这支球队就像当年的哈佛大学队,林书豪有了可以主宰比赛、策动进攻的机会。在别人眼里,林书豪是好莱坞灾难片中的救世英雄,而对他自己而言,这就是他事业起步的最初模式。林氏篮球的“美国梦”充满了默默坚守、永不放弃的传奇色彩。

林书豪说:“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妈妈的一些朋友会告诉她说,让我打篮球是浪费时间。她受到批评,但是还让我打,因为她看到我打篮球时很快乐,她希望我快乐,所以支持我所做的事情。有意思的是,我进入哈佛后,那些过去批评我母亲的朋友反而来问她,他们的孩子应该做什么运动才能进入哈佛。”

因为热爱,打篮球才有快乐。热爱篮球的林书豪曾被球探低估、被球队放弃、在朋友家的沙发中栖身、在非保障合同还剩两天的时候一战成名,再战倾城。林书豪凭着热爱坚持自己的梦想,又用实力抓住了终于来临的机遇。

梦想需要坚持!坚持是姚明和林书豪成功的共同特点,在参加NBA选秀之前,姚明在电脑首页上写下“keep working hard!(不断刻苦努力!)”。

在中国很多人认为2米26的姚明是天生的篮球运动员,但是在美国篮球专家的信条里:身高超过2米20的人是不适合打篮球的,因为人体结构在超过2米10之后,身体重心就不适合快速奔跑了,更别说变向、转身和滑步。

所以姚明和林书豪的成功,并不是靠身高优势和跑跳素质,对于姚明来说身高甚至是一种缺点。也许你的身体条件并不如何出众,也许你的肤色看上去更像书生而不是体育明星,只要坚持不懈,有一颗热爱篮球的心,你一样能取得成功。

仅以一名NBA球员而论,林书豪和姚明一样,在成名之后,他们的跑跳能力、臂展、灵活性等身体条件方面也不能和非洲裔美国明星如奥尼尔、科比、詹姆斯和韦德相比,依然有人认为姚明和林书豪的成功中有“估值偏高”的因素。但是,林书豪的哈佛生身份、亚裔背景以及正面、积极的球场内外形象不仅填补了姚明退役和易建联低迷形成的NBA华裔明星缺位的空白,也满足了美国中产家庭对于青少年励志偶像的需要。作为一名体学兼优、团结合作、无私分享、努力不懈、谦逊低调的球员,林书豪能够成为不同族裔、不同背景青少年的榜样。

中国篮球的未来之梦

现在有不少人在问,什么时候中国也能培养出自己的林书豪?

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篮球就以出后卫和前锋闻名,“小、快、灵”的风格正是以钱澄海、杨伯镛以及后来的吴忻水、宫鲁鸣为代表。他们都有林书豪的特点,只是那时候的中国篮球鲜有和世界强队抗衡的机会。

中国篮球的第一代国家队主教练牟作云,毕业于篮球诞生地美国麻省斯普林菲尔德学院,是篮球创始人詹姆斯·奈史密斯的学生,中国篮球的起步仅比美国篮球晚4年。上世纪50年代指导中国男篮抗衡世界强队的主教练陈文彬曾是北京大学历史系学生,他的著作集《探索中国篮球发展之道》主要思路就是“积极主动、快速、灵活、准确、多变”,这依然是今天世界篮球的潮流和趋势。新中国篮球的崛起和奠基,主要依靠上世纪50年代一批来自大学的球员和教练。

在体育和教育一体化的美国脱颖而出的林书豪,是典型的“中国原料,美国制造”。他的成功之路,对中国篮球和中国体育的未来发展也是很好的启示和借鉴。

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迄今为止中国人在竞技体育领域取得的绝大多数金牌,得益于上世纪50年代建立的封闭式、缺少足够文化教育的专业集训体制,在林书豪之前闯荡NBA的姚明、易建联、巴特尔都是在这种体制下成长起来的。

古人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林书豪有着和大多数中国篮球选手同样的身体条件,在他成功之前,恐怕没人会相信一个华人运动员能够实现哈佛毕业生和NBA明星兼得,而且是在竞争最激烈的组织后卫位置上。

在体教一体的美国,依林书豪模式成长起来的篮球及其它项目的运动员比比皆是。美国虽然没有类似我国的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但是全美大学生体育协会(NCAA)每年举办80种以上不同项目的全国联赛,满足学生对不同项目的爱好和参与,相当于我们国家的全运会、城运会、青年锦标赛和大学生运动会的综合体,而且随学历年同步举行。对于各项目的运动员而言,数、理、化和文、史、哲的文化课与他们的竞技表现同样重要,文化课不及格往往会失去训练和比赛的资格。

姚之队的负责人、和林书豪同样有着美籍华人背景的章明基说:“美国是一个体育明星辈出的国家,林书豪只不过是另外的一个。林书豪不是一个个体现象,很多美国小孩都像他这样,球打得好,书也读得很好。林书豪给中国篮球界最大的借鉴和思考是他的成长轨迹。把篮球当作一种兴趣、爱好去培养,这跟花很多时间逼着小孩去做一件事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成长经历跟林书豪相似的球员?“这跟体育在教育体制里面的地位有关系。林书豪是从小就喜欢篮球,不断追梦,在很大程度上他打的是‘精神篮球’。其实,在中国想追梦的小孩也有很多,应该给他们提供追梦的环境和机会,”章明基说。

前任国家体育总局篮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李元伟也和章明基有着同样的观点。他说,现在中国喜欢篮球的青少年很多,但缺的是好的人才培养体系、环境、竞争氛围和年龄梯次互相衔接的体系。

“构建这么一个体系不能光靠政府,缺少社会、市场这块是不行的。现在我们有了一定的基础,除了原有的体校、青年队体系还在发挥作用外,大学生以及高中、初中学生的联赛也有了,只不过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此外,相互之间的衔接也需要加强,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有机的体系。”

篮球是诞生在美国校园的一项运动。1891年,发明了篮球运动的奈史密斯博士说过:“篮球的本旨是强身健体、净化头脑、崇高灵魂。”篮球一开始就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

姚明与林书豪是生活中的好朋友。林书豪会参加姚明举行的慈善赛,姚明也会分享林书豪每场比赛之后的心得。同为龙的传人,他们可以用英语谈得非常投机,林书豪把姚明称作自己的导师,而姚明从来都谦称无法给书豪任何建议。

在谈到两人成功的共同点时,姚明意味深长地对新华社记者说:“爱好是一切的原动力。促我能够坚持的,更多的是爱好。任何教育手段和集训方式,都不应该太功利。教育是人自身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方法。如果是功利地去追求,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

姚明重返校园,林书豪厚积薄发,这些都为处在改革十字路口的中国体育和中国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参照,打开了通往未来的一扇门。

不断改革的中国体育,将来一定会出现像林书豪这样体学兼优的“双核”战士。但体育的至高目的是为了让拥有梦想的青少年有机会享受体育的乐趣,而中国的竞技体育也会因此拥有更加牢固的基础。实际上,体育“强国之梦”的最高境界,绝不是永远雄居奥运会金牌榜首,而是让更多的青少年接受体育的教育和体验,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优秀公民。

来源:新华网(记者 徐济成 王镜宇) 编辑:宁波

新闻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