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难离
淅川县老城镇岵山铺村紧挨着丹江边,村头是浩淼的丹江水库,河边渔舟唱晚,牛羊撒欢,293户居民分散住在沿河边的几个高坡上,过着安静的田园生活。2009年12月,记者来此探访,进村是一条泥泞的土路,坑洼不平。村主任庞京奇说,早几年前,上级就通知说可能会搬迁,村里的路也一直没有再修。按照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工程的进度,岵山铺村会在2010年8月底前整体搬迁到新乡延津县。
因为紧挨着丹江边,这里有打鱼养鱼的传统,河滩上寒风凛冽,但仍有几户渔民在江边劳作。庞京奇就是一个老渔民,他说,现在打鱼没以前容易了,得开船到远一些的地方才能捕到鱼,不少人干脆在江边搞起了网箱养鱼。庞京奇说,他一年打鱼的收入在2万元左右。
除了打鱼养鱼,该村还有织丝毯的历史,不少妇女都会织丝毯,加工好的丝毯有专人收购,不愁销路,一个熟练的妇女每年织丝毯能有七八千元的收入。
37岁的庞大华因为丹江口水库搬迁了三次。“小时候搬家都不记得了。”庞大华说,他现在住的三间瓦房还是10多年前搬到高坡上建的,如今破败不堪。每逢下大雨,他都要把老婆和两个孩子送出去,怕老屋被雨淋塌。除了种地,他还养了10头牛,在村里是养牛最多的。“这里河滩地多,到处都是草,养牛最适合。”庞大华说,每年养牛可以有一万多元的纯收入,还能兼顾家里,比出外打工强。
谈到移民,庞大华有点失落。他岳父一家住在邻村狮子岗,是第一批移民试点村,2009年8月已全部迁往新乡原阳县。后来,他和岳父通电话,知道新村规划整齐漂亮,那边的交通条件特别好,离郑州很近。庞大华说,搬到那边,孩子上学方便多了,将来也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可失落的是,他养的10头老黄牛可能最终不得不卖掉,“听说那边种地都是机械化,秸秆什么的都粉碎了,没法再养牛了,也没地方养。”对庞大华而言,养牛已是轻车熟路,不养牛,意味着家里失去了最大的一笔收入,将来靠什么挣钱养家还是一个未知数。“不行就出去打工吧,那边离城市近,工作肯定比这儿好找。”他说。
像庞大华那样的养牛户,村里也有一些。养牛、打鱼、织丝毯,是岵山铺村民收入的三个主要来源。
这原本是一个几近隔绝的小山村,村民临水而居,过着清闲的田园生活。对村民而言,即将到来的移民他乡,不仅是距离上的远走,更是对过去生活方式的彻底告别。打鱼、养牛、织丝毯,这些熟悉的场景或许将永远离他们而去。
期待搬迁
62岁的张子喜和老伴住在两间破旧的草房内,光线昏暗,墙面斑驳开裂。张子喜是岵山铺村的老住民,因为修建丹江口水库,他也先后搬了三次家。1971年,他举家搬到了相邻的邓县(邓州市)。1977年,他又搬回来了,因为不习惯移民后的生活。张子喜说,回来后没有房子、没有田地。他在河边搭了个房子,靠捡柴售卖为生。后来分了地安了家,丹江口水库水位线却不断上升,他们搭在河边的房子面临淹没,不得不两次向后撤退,搬到位置高一点的山坡上建房,直到如今。
“第一次搬迁时,我才20来岁,我这一生都是围着水库转了。”张子喜说。儿子在县城上班,老两口单独在村里居住,按照淅川县出台的政策,像他们这种子女不在身边的,搬迁会就近安排在县内其他乡镇。“现在的移民政策好,我们搬到哪都无所谓,反正老了,有个地方待就行了。”张子喜老两口对移民看得很淡。
已经70岁高龄的邓梅娃对即将到来的移民生活充满了期待,他说:“俺大哥上星期从新乡回来了,说那里的条件很好,路平整,房子也好,就是有点冷。”邓梅娃的大哥住在相邻的狮子岗村,去年8月份,他们已举家迁移到了新乡原阳县。
邓梅娃年轻的时候在娘家狮子岗村就遭遇了第一次移民,那还是上世纪60年代,因为修建丹江口水库要移民,村里有一部分人远走青海。她当时是生产队妇女队长,没有成行,她们家就在离水库远一点的高坡上重新建了房,后来因为水位不断上涨,他们又搬了两次,如今居住的小院子还是20多年前建的,已经破旧不堪。
邓梅娃有五个孩子,四个都在外地工作,平常难得回一次老家。“我想赶快搬到那边去,那里离郑州近,交通条件也好,儿女们回来也方便多了。”邓梅娃说,逢年过节,孙子、孙女回来一趟要跑很远,路还不平整,一点也不方便,希望尽快搬走。
“我这一辈子搬了三回了。”邓梅娃说,“我和别的老人想法不一样,有人说去那么远怕受不了。我说,现在的移民政策比过去强太多了,看这房子破成啥样了,都没法住人,为啥不搬走呢。”
可能因为距离真正搬家的日子尚有一段时间,岵山铺村民的生活一如往常,小村沉浸在冬日的寂静中。但在村主任庞京奇那里,却有一大堆事情等着他,在移民前的最后一个冬天,他和村干部要完成户口的核查,要和迁入地商谈建房,还要做好搬迁前的动员工作。在记者采访时,恰逢迁入地新乡市移民局的领导前来商谈新村建房大事,因为马上要动工,他们要把最终的房屋建筑价格确定。
故园难舍,新家更值得期待。庞京奇说,移民搬迁虽然感情上难以接受,但从长远讲对村民是个大好事。他说,再不搬迁,岵山铺村没法待下去了。早在2003年,库区就下了“停建令”,停止了一切基建活动,村村通、农电网改造等都没有安排,进村的土路坑洼不平,每逢丹江口水库涨水,路还会被淹住。村里的地很多都是河滩地,只能靠天收。教育、医疗、电力、自来水这些基本的生存条件都很差。他说,移民到新村后,这些设施都会改善,生活只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