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新居
中国日报网消息:2009年,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始移民,淅川县是该工程的渠首,也是丹江口库区主要的移民区,动迁移民将达16.2万人,移民占有量和动迁人口居全国第一。
2009年8月底,淅川县完成了试点移民1.06万人,并且实现一次搬迁成功。
“安土重迁,黎民之性”。提及移民,往往意味着舍“小家”顾“大家”,也意味着牺牲和奉献。移居他乡的移民生活如何?等待搬迁的移民又有着怎样的期待?
淅川移民的别样生活
新家比老家强多了
从荥阳市区沿荥广公路向北10多公里,有两个村庄格外显眼:村子上空国旗飘扬,崭新的平房整齐排列,显得安静清爽。这里就是东魏营村和西魏营村,360多户来自淅川县上集镇魏营村的移民迁居在此。
紧邻移民新村的是大片绿油油的麦田。据了解,广武镇是荥阳市的“粮仓”,农民把地看得很“金贵”,为了移民能安好家,当地4071户26000名村民每人分出一点土地,为移民调整出来1725亩上好的土地,其中A级水浇地占到64.3%,比当地群众的土地质量还要好。
“我们移民村位置好,离郑州近,地也平整,家家户户都有客厅、卧室、厨房、沼气池,村里有诊所、超市,条件比老家那儿好多了!”坐在魏营村委二楼会议室,望着窗外新建的一排排漂亮的新居,移民魏三成欣喜而自豪。
从小时候起,魏三成所在的淅川县上集镇魏营村就因丹江口水库扩容三次搬迁后移,全村人在“不知啥时候还要搬迁”的等待中煎熬,房子破旧,粮食生产“望天收”。
魏三成和大部分移民老乡一样,旧家具在搬迁时送给了亲戚,到荥阳新家以后,又花了几千元铺了地板,买了家具,着实把新家“打扮”了一番。他知道,从他们这辈儿起,后世子孙就要扎根儿荥阳了。
提起荥阳人,移民们赞不绝口。魏同胜深有感触地说:“荥阳人厚道,不欺生。我到镇上买东西,服务员很热情。有两次我从外边走路回村,人家司机一听我是移民,就用车直接把我送到村口。”
在一次偶然的交谈中,魏同胜还和邻村的孙木旺结为朋友,这位当地朋友不时把自家种的青菜、豆角、南瓜送给他。
移民们感受的不仅有周围群众的关心。搬迁前,荥阳市委书记杨福平、市长袁三军专程远赴淅川“走亲戚”,登门送去慰问品。2009年8月21日,首批移民冒雨到达荥阳时,各单位机关干部举着印有分包移民名字的牌子接站,抱孩子、拿行李,把这些库区“亲戚”送进了气米油盐和灶具齐全的新家。随即崭新的对联贴上去,欢快的鞭炮响起来,魏营新村顿时变得一派喜庆。
8月23日,荥阳市组织这批新市民乘坐大巴车游览全市。8月28日魏营村第二批移民抵达荥阳,市区至移民村沿途群众载歌载舞,夹道欢迎。不久,文化宣传队演出来了,医疗卫生人员义诊来了……
12月21日,直通郑州的3.2公里水泥路竣工,新老村民在新修成的道路上举行了马拉松比赛。
目前,新农合、60岁以上老人养老保险、免费乘公交、五保户免费进幸福园享受五保供养等手续都在申报办理之中。魏同胜说,他们对这里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上学就业都便利
移民刘海英的儿子魏睿勇在镇上上幼儿园,每天会有校车往返接送。女儿魏津津在镇实验小学寄宿读5年级,每周回家一次,也有校车接送。
刘海英在淅川老家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乡村医生,来到荥阳后在村里开了一家诊所,刚开始她最担心两个孩子的上学问题。没想到搬到新家的第一天,荥阳市就安排学校派人进村对就读学生进行普查登记。随后,全村82名学生全部被分到了荥阳市区和广武镇最好的学校。
孩子上学不用操心,刘海英能够全力打理诊所。她说:“我准备再添些药品和器械,在这里创出自己的名气!”
学校工作做得很细。考虑到移民孩子初来乍到,各学校先是特殊照顾,腾出几个寝室让他们集中居住,便于相互照顾,慢慢适应环境。一个月后又取消“特殊”,让他们回到本年级寝室居住,以便融入集体。同时实施“教师一对一,学生结对子”,对移民学生进行帮扶。
孩子们很快适应了环境,学习成绩有了大幅提高。实验初中九一班学生柴七女代表在校移民学生,送给校长唐惠民一个本子和一支笔,感谢老师的关怀。
“我上个月工资发了1900元,奖金拿了400多元!”谈起工作,年轻的移民柴云霞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柴云霞是河南少林汽车股份有限公司9月份专门进村招收的移民工人之一。入厂后,在工友的指导下,凭着勤奋和智慧,柴云霞已成为公司涂装车间的熟练工人。
为让移民安家致富,荥阳市动员上规模、效益好的少林汽车、辉龙铝业、四维电机等大企业,为移民调整出300多个就业岗位。该市还先后组织技术培训6次,培训各类人员300多人次,组织各类招工12次,使大部分青壮年移民都有了一技之长,并顺利就业。
谈及移民新村建设,杨福平表示,要把移民村建成交心连亲的迎亲工程、创造福祉的结缘工程、移民满意的优质工程、美丽幸福的阳光工程。杨福平说,这些目标如今已基本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