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国台酒投资商天士力集团董事会最近决定,将对国台酒业追加投资30亿元,至此,天力士在贵州白酒业投资已40亿元。
早些时候,贵州十大名酒评选出炉。一批实力强、品牌潜力大的黔酒集群进入人们视野。
几乎在同时,贵州酒产业十二五规划出炉:到2015年,全省白酒占全国白酒市场的份额10%左右,白酒工业总产值确保1300亿元,力争1500亿元;培育一批名优品牌,新增6-10个中国驰名商标和一批著名商标。
贵州白酒剑指1300亿以上,在茅台十二五期间计划的500亿产值之外,尚有800亿元以上的缺口。国台、董酒、珍酒等外来资本结合本地品牌的实力派纷纷加大了投资,而本地品牌金沙回沙、贵酒、安酒、老土人家等,也纷纷开始了新一轮的布局。
贵州白酒产业正从茅台的一枝独秀到黔酒集群模式。
记忆
2011中国(贵州)国际酒博会,世界各地品牌争奇斗艳,你方唱罢我登场。
作为东道主,贵州白酒集中亮相,除了国酒茅台外,五号馆和七号馆的贵州酒企,就达319家之多,“好山好水出好酒”的品牌记忆,再次深深印入消费者心智。
但令人尴尬的是,除茅台系列之外,黔酒在外叫得响的并不多。
反观“鲁酒”、“川酒”这些白酒大省,每省都有多个响当当的品牌。
“近几年,四川、河南、江苏、山东等白酒生产大省抱团出击,集体‘亮剑’。其中四川通过组织川内名酒,强势打造了‘中国白酒金三角’已成焦点,展现出了美好的发展前程。”国台酒董事长闫希军细数四川五粮液、剑兰春、泸州老窖、水井坊、郎酒、沱牌六朵金花,感慨不已。
贵州整体形象却相形见绌。
这不仅勾起了人们对黔酒的记忆,贵州是酒乡,战国时期,贵州境内就生产一种枸酱酒了。
从汉到元、清,历史里都有黔酒的记载。
但真正让黔酒享誉海内外,则是1915年的巴拿马世博会,随着茅台获得金奖,黔酒一时名声大噪。
到了上世纪80年代,贵州酒业迎来鼎盛时代。
在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自力的记忆里,那是一段黄金岁月。作为传统的酿酒产区,贵州白酒工业依托丰富的生物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殊的工艺,形成了以国酒茅台为核心,包括茅台、董酒在内的2个国家名酒,5个国家优质酒,40个贵州名酒共47个国内知名品牌组成的黔酒阵营,蔚为大观。
那时,上规模的酒厂超过百家,几乎每个县都有酒厂。“鸭溪”、“贵阳大曲”、“湄窖”、“匀酒”等“贵州八大名酒”响彻全国。
当时有位诗人赞曰:“云南有好烟,四川有好酒,好一个贵州省,既有好烟又有好酒”。
辉煌的背后暗藏危机。
进入90年代,黔酒开始走下坡路。在国家高级品酒师、贵州省管专家梁明锋记忆中,贵州酒业处于“国企大背景”笼罩下的“小背景”中:面对市场、资金、人才、体制……困惑而无奈,“许多品牌就是在这个时候落下去的。”
那是一次直线的沦落,黔酒从顶峰时期的48家“名酒团”一下降到只剩几家酒厂的,光景甚是凄凉。
而在刘自力看来,沦落的原因之一,是盲目扩大产能后遭遇银根紧缩后,国营酒厂一下断粮,包括一些名酒厂在内,很多企业在产能跟不上市场需求时,开始向外买散酒,贴上自己的标签就出货。质量第一的理念被浮躁和盲目所淹没,粗放式的扩张必会为企业留下疾患。
而先贵州一步完成扩产并建立了较为完善市场体系的四川酒业,顺势将贵州白酒甩在身后,以川酒为代表的浓香型白酒逐步主导市场。
除国酒茅台依然稳居“酒林之尊”外,贵州其他名酒的终端市场相继被外地先后崛起的白酒品牌所蚕食,纷纷由全国性品牌降为区域性品牌,经济效益江河日下。很多企业资不抵债,以至于停产、破产。
和大多产业一样,黔酒在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中,错过了安全着陆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