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贵州省黔南州惠水县摆金镇清水苑村,几个孩子在干涸的河床上奔跑。新华社记者 刘续摄
期盼继续加大投入补水利“欠账”
连日来,记者在贵州旱区采访看到,面对溪河断流、山塘干涸、农田龟裂、庄稼枯黄,基层干部和群众对水利基础设施的盼望十分强烈。习水县灾情最重的二里乡,群众在半个月时间就开工建设小水窖400口,乡政府还千方百计筹资建成一口3500立方米的小水池。
统计数字显示,近5年,中央对贵州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空前,投资累计达到500多亿元,是新中国成立至2007年底总投入的近3倍。2011年至2012年,贵州开工建设的骨干水源工程就有41座。
投入大,但历史“欠账”也大。因为水利设施滞后,到2012年末,贵州6800多万亩耕地中有70%缺乏有效灌溉,有720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
贵州省水利厅规划处副处长程伟说,为补水利“欠账”,“中央高起点为贵州做了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和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综合规划。”但目前的投入与规划的巨大投资需求相比仍然不够。
由国家发改委和贵州省共同编制的《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提出,到2020年,贵州要开工建设骨干水源工程521座,预计总投入954亿元。
“‘三位一体’规划如能落实到位,到2020年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贵州的工程性缺水问题。”程伟说。
从今年起,贵州已把突破水利瓶颈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提出到2020年要实施骨干水源工程、引提排灌工程、地下水(机井)利用工程“三项会战”,目前实施方案正在抓紧制定中。(记者 周芙蓉、李黔渝、闫起磊、杨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