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贵州省黔南州惠水县鸭绒镇水冲村,一名村民面对干涸的水塘无奈地挠头。新华社记者 刘续摄
病险水库多 有水留不住
至7月下旬,黄平县野洞河镇库容12万立方米的龙井水库就已干涸,库底开裂。当地村民说,因为年久失修,这座病险水库只能“白天装太阳,晚上装月亮”。
在毕节市黔西县重新镇桥边村,10个小山塘大部分已干涸。村支部书记孙思美说,山塘大都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新”建的一个也是上世纪70年代修的,因不同程度受损,干旱来袭时难以发挥作用。
贵州省水利工程管理局副局长蔡华频说:“那时建的水库、山塘大多成了病险库,‘水来留不住、旱时没水用’,不仅难以正常发挥效益,在汛期还有严重的安全隐患。”
目前,贵州进入全国、全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的小(2)型以上病险水库共有829座。
据贵州省水利厅测算,全省小(2)型以上蓄、引、提、堤防工程维修养护每年约需近2亿元,而财力薄弱的省级财政实际安排的很少。2011年,贵州规定每年水利建设基金的30%要用于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但实际工作中并未得到落实。
“十二五”期间,贵州有349座一般小(2)型病险水库需省、市(州)治理,经费投入大,缺口也大。
不仅仅是钱的问题,乡镇一级水利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缺乏,基层管理薄弱。“由于种种原因,全省水管单位缺编近1000人,大多数小(2)型水库和部分小(1)型水库缺乏有效管理。”蔡华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