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讯 微信等手机交友与聊天软件因为简单实用,被许多使用者当成“交友利器”,可是也被不少犯罪分子利用,实施诈骗、故意伤害和性侵犯等犯罪,成了一把“双刃剑”。近期,此类犯罪现象增多,平潭县检察院开展了专题调研,提出了一些检察建议。
利用微信犯罪
呈现两个特点
平潭检察人员分析多起案例后发现,此类犯罪呈现两个鲜明特点。
一是犯罪对象易于猎取。这些软件的“查找附近的人”“摇一摇”“漂流瓶”等功能,有助于犯罪分子迅速猎取侵害对象。其中,“查找附近的人”功能利用手机定位,能够查找到最近100米范围内的用户。犯罪分子通过向附近的人发出聊天信息,与陌生人搭讪,骗取信任、约其见面,由于距离近,相见所需时间短,犯罪分子可以迅速与受害人接触,进而实施犯罪。“摇一摇”“漂流瓶”功能,容易被犯罪分子用于猎取微信用户好奇心,尤其是“摇一摇”功能,每日可用次数没有限制,犯罪分子往往借此寻找并从中筛选作案目标。
二是犯罪行为易于得逞。新型的即时聊天工具与传统的手机短信、QQ相比,不需要支付费用,只需支付少量流量费,且具有独特而强大的图片和语音传输功能,聊天形式和内容丰富多样,有的软件还提供了多人聊天模式,犯罪分子的侵害对象较为广泛。
平潭检察院
提出三建议
平潭检察机关通过分析研究,给出以下的检察建议。
第一,手机交友与聊天软件开发商在升级软件中应当增加警示语言,可采用“正确使用软件,防止不法侵害”,“设置隐私,防止信息泄露”等用语进行警示,这样容易引起用户的注意,有效避免风险。
第二,用户在使用此类软件时,可以通过隐私设置关闭“把我推荐给QQ好友”、“通过QQ号搜索到我”、“通过手机号搜索到我”等功能,开启“加我为好友时需要验证”功能。加为好友后立即修改好友备注,防止他人冒名顶替。查找到好友后,通过“清除位置信息并退出”清除自己遗留的位置信息。
在聊天时,应当谨
防流露过多个人信息、家庭情况和财产状况。如果对方过于想了解个人信息、家庭情况和财产状况应当引起警觉,必要时将其“拉入黑名单”,防止陌生人发微信骚扰。不要轻易与陌生人见面,如果确实想见面,应当邀请朋友陪伴,不给不法分子以机会。如果对方提出借用钱物时应当慎重考虑,防止上当受骗。一旦遇到不法侵害,应当立即报警,以便侦查机关及时侦破案件。
第三,公检法等职能部门应当建立打击网络犯罪协作机制,加大打击此类犯罪的力度。同时,对一些利用手机交友软件实施犯罪的典型案件进行深度报道,阐明犯罪分子实施犯罪的手段及其危害结果,并邀请法律专家进行点评,增强手机交友软件用户的自我保护意识,最大限度地防范和消除因不当使用软件带来的消极后果。
通过交友软件
搭讪很容易
随着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基于手机用户当前位置而设计的交友与聊天软件也渐渐多了起来。除了微信外,与之功能相似的软件陌陌同样拥有强大的定位功能,不知不觉中,你就可能成为别有用心者眼中“熟悉的陌生人”。
陌陌与微信的功能有多相似呢?记者进行了一番体验。简单注册后,所有用户都可以轻易找到附近的其他用户,还能进一步查看其基本资料。在陌陌上的用户展示页,可以与微博、豆瓣、人人等社交工具进行绑定,这意味着除非特意“拉黑”或者涉及隐私级别,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用户绑定的社交工具了解对方的生活,关注信息。
资深陌陌玩家小刘说,在陌陌上和陌生人搭讪是非常容易的。3天前,他曾用该软件搜到一个网名叫“臭臭儿”的女网友。两人聊得不错,他提出当天夜里见面,对方答应了。“见面后她突然说,她出来没和家人说,手机没电了,想用我的手机到门外给家人打个电话。这让我有些怀疑,我决定送她回家。”果然,此后小刘给“臭臭儿”发的信息都石沉大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