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非遗”保护快马加鞭:民间和官方同步谋求突破
管理部门正争取给 “非遗”中心定编制给经费,建“非遗”传承学校
2001年5月18日,中国的昆曲被联合国列入《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名录》。白先勇在北大说,昆曲的传承只是回到北大70年前的水平。对此,福州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局长杨凡说:“前人的成就无法超越,白先勇先生推动昆曲申报联合国‘非遗’,非常难得。这也体现了‘非遗’保护工作的紧迫性。”
“现在,对‘非遗’的认识已经提到‘运动’的新高度。”杨凡一上任就提出编制福州文化地图,要把原先挂在福州市群众艺术馆的“非遗”独立出来,为此去申请相应的编制和经费,专门建“非遗”网站和数据库。
福州市文化新闻出版局现在牵头做“非遗”保护工作,要把每年元宵民俗节提升到“非遗”文化节的高度,强化“非遗”保护中心的工作。目前,闽剧、评话、伬唱在艺术创作中心有3000多个剧本手抄本,杨凡说,要先把这些剧本原生态地保护下来,图省事作选编不能解决问题。
“非遗”的传承是一个突出的严峻问题。杨凡表示,做文化一定要有连续性,不要单向思维。他认为资源整合很重要,除了要与外界对接外,还要和本系统的文化生态链对接,包括和艺校、院团的人才培养对接等。
除了理念和软件设施外,硬件设施也很重要。福州的脱胎漆器髹饰技艺是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福州市文联主席徐杰对人民网记者说,把漆画作为一种画种是福州创出来的。但是,因为漆画都比较大,福州没有合适的展馆,全国几次漆艺展就都放在厦门,最后,中国美术家协会把厦门作为漆艺的研究中心了。徐杰对此表示深深的遗憾。
成都有一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福州市领导之前提出,要在五四北征1490亩,建设海峡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园,搬迁泉头村和杨廷村两个村和一个泉头农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正在不断推进中,福州三五年内会形成一定的“非遗”保护规模和效应。杨凡说,福州大场馆的立项建设,有望改变“非遗”和文化展览的尴尬处境。
今年,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团长曾静萍再次连任全国人大代表。她赴京履职前与人民网记者聊“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曾静萍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靠人来传承的,‘非遗’保护取得一些成效,我们也要看到它同时存在的一些问题。比方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经费,传承项目的落实,传承人的自觉性和他的积极性。” 她认为,“非遗”既然是靠人来传承,就得把人的管理给规范,而现在还是比较模糊。
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陈继勇提到,应该发挥现有的福州艺校功能,探索学院式的课程培训传承。他认为,福州市艺校应该更偏向于培养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人才。
目前,福州市已经启动该项目,在福州艺术学校开办“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今年计划招收两个班,主要是针对福州“非遗”项目的木根雕技艺和十番音乐培养人才。木根雕人才培养,主要是与闽侯打造“中国木根雕之都”的需求相配备。
陈继勇建议,今后福州艺校应该把办学方向定位于“非遗”传承学校。他指出,随着教学面的扩展,学院式的培训可以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又有专业技术的人才。还可以很好解决传统“师带徒”带来的普遍文化素质低下的状况。
采访结束前,杨凡提到,目前还没发现因商业利益而做砸“非遗”招牌的,一直重视文化建设的他也表现出凝重的忧思:物质推动,太注重功利,可能会出现“伪文化”,会淡化了真正的传承和保护。(记者 林长生 陈洪亮 文/图)
实习编辑:李思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