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副秘书长阿希姆施泰纳先生指出当我们谈论环境可持续时,并不只意味着我们要解决历史造成的问题,也许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思考如何保证人类未来的发展。城市是能源的主要消费地,也是污染的主要制造者。同时,城市作为人类科技创新的前沿地,是有巨大的潜力把绿色经济得梦想转变为现实的。和俞书记一样,施泰纳先生也指出发展不一定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保护环境也决不能被阐释为停止发展甚至倒退。他还举出建筑家们正在研究白蚁控制其环境温度的建筑技巧这一有趣的例子,说明大自然不仅是一个色彩斑斓,还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课堂,人类应当向大自然学习,以掌握更好的生存技巧。施泰纳先生尤其赞扬了上海发达的地下城市交通,为上海在短短15年间建起长达400多公里的地铁路线而感叹不已,并把上海的这一发展称为“一种标志着绿色经济已日渐发展起来的模式转变。”不难看出,施泰纳先生对于大力发展低排放公共交通系统的拥护,因为绿色交通必将是低碳城市的一个核心。
国家能源局局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国宝先生动容得指出,中国的城市看不见星星。他谈道,为了抹去蒙在城市上空的灰霾,中国必须大力发展低碳能源、倡导低碳的消费方式与生活方式、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城市低碳发展。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主席、印度能源和资源研究所所长拉金德拉帕乔里先生发言,指出气候变化使得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例如像上海这样的沿海城市,处于脆弱的边缘。同时,他认为城市文化所蕴涵的理性和创新精神是险峻大势中人类可以寄以希望的一把火炬。他呼吁全世界面对环境问题要有刻不容缓的紧张感,切不可为了GDP的暂时增长而延误环境措施的执行。他指出,如果我们现在就行动,世界生产力的GDP增长可能只是会稍稍延后几个月。无论是能源安全、食品安全还是就业与社会安全,我们都需要从现在做起,而不是等待未来的时机。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郑国光也就科学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城市和谐发展的主题发言,强调了保护全球气候,走人类与自然和谐的发展道路已经成为世界的广泛共识。他尤其指出转变城市建市的理念和发展以及法制的建设和健全对于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帮助城市应对气候风险和防范自然灾害的重要性。
在接下来的会议上,我参加了两个平行分论坛,听取了海内外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对于可持续生活模式的各种阐释和倡议。在题为“公众参与绿色城市建设”的论坛上,中国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中人唐丁丁介绍了中国的绿色新政如何通过开展环境标志和低碳产品认证引领可持续消费模式;德国政治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前执行主任克劳斯特普舍尔指出了人们对于环境政策认识的一种普遍误区,指出多数人认为环境政策的施行将造成社会额外经济负担的想法是不正确的,因为环境政策的实质是一种责任分配制,它规定哪些社会部门须承担和环境相关的经济责任,并须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履行其责任;塞舌尔大学校长、曾经作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首席作者荣获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的全球杰出青年领袖罗尔夫佩耶呼吁道,应对气候变化不仅要求我们解决气候的问题,找到一条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出路才是根本,因为人类的活动确实影响了气候变化;阿拉伯联盟环境部长委员会技术秘书处专家、埃及亚历山大大学环境健康学教授艾哈迈德哈姆扎谈论道,虽然阿拉伯地区富含原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不均衡也是现实。阿拉伯的城市有着20-30%的贫民人口,埃及的开罗也名列世界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排行榜。他讲述埃及在发展低碳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所作出的努力,并谈道他们的社会已认识到需要引导埃及年轻一代的消费方式,以打造绿色、低碳、对环境友好的休闲与生活方式;靠生产指甲油包装材料起家的印度孟买乡村太阳能基金会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贾斯吉特辛格恰达向人们展现了一位兼具社会和环境责任感的企业家的形象,他所领导的基金会致力于为发展中国家的家庭,尤其是为农村的家庭提供相对廉价而环保的LED(一种可将电能转化为光能的半导体);上海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方芳则讲述了上海以世博为契机,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故事;现任台北县县长周锡玮神采奕奕得介绍了台北县如何通过人造湿地、垃圾费随袋征收、动员百万居民称为环保志愿者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在曾经污染重重的台北创造了三十年来水质最好的“淡江奇迹”和其它美丽的绿色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