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文化娱乐
世纪坛“家风”展引市民相约修家谱
2016-03-14 08:24:00
 

  原标题:世纪坛“家风”展引市民相约修家谱

  54岁的中学教师吴秀英从来没想过有朝一日自己会张罗续写族谱的事儿。正在中华世纪坛展出的“和合家风”文化主题展,让他和几个年岁相仿的人约定今年内就操办起来,“套用一句孝亲的老话,‘子欲养而亲不待’,家族记忆也存在这个问题。”

  让吴秀英下决心干这件破天荒事儿的,是展厅里陈列的十多封家书。这些走过四五十年历史的家信尽管页面早已泛黄,有些还不得不借助压膜才能展开,可里面的内容如今读起来依然深叩人心。

  “母亲,是我错了,我不该太过任性顶撞您。”这是中国现代国画巨擘陈少梅之子陈长年在写给继母冯忠莲信里的一句话,那年他还在北京矿业学院念书,年少的他未能体恤母亲的良苦用心。信件上面好几处地方因为水痕已无法辨认,那是收到信后冯忠莲因感动落下的眼泪。同样让人心头一热的,还有一封远方的兄长写给胞妹的家书——“撕下日历,今天是你的生日……一拖再拖,一直拖到现在,但又到‘故乡除夕夜,万里未归人’时也。”写信人叫张闻乔,落款日期是上世纪70年代末。

  吴秀英连着俩周末都到展厅与这些浸润着时光、亲情的老物件待上好一阵儿。“信件的主人并不都出自名门望族,也正因如此,附着在上面的年月和情感更容易引人共鸣。”据介绍,从他祖辈起家中就有人当教师,家人之间多有书信往来,只因后来多次搬家已所剩无几。“我想从现有的老物件着手,将它们分类整理,弄出一个传承有序的小集子。”当他把这一想法和同来看展的几个老伙伴一合计时,大家的想法就更开了,“既然要往上溯源,索性就编套家谱吧。”他们的想法大体相同,让后人知道“我从哪里来”。

  让他们鼓起勇气修家谱的,还是缘于展厅里的一些“示范”。以“和合家风”为题的这个展览,分为家庭、家族、家国三部分,通过展示精选出来的家书、家信、家谱,讲述每个家庭背后那些既普通又不平凡的历史。诸如哲学家汤一介、乐黛云夫妇曾将家族所藏七万册图书、手稿赠予北京大学;戏剧家吴祖光动员曾任“故宫博物院常委”的父亲吴瀛将数百件珍贵文物捐给国家。“我们没有这些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先辈的平常生活,也不该轻易遗忘。”王丰年和吴秀英一样,正在动员儿子帮忙搜罗些家谱的基本格式。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丁参与策划了本次展览,而且从自己的研究中心拿出了不少珍贵家书参展。“如今完整流传下来的家谱绝大部分出自曾经的大户之家,但并不是说普通人家就不可以拥有家谱。”在他看来,家谱远没有人们认为的那么神秘,“它就像一个家庭的编年史,可以有故事,有家训,甚至包括日记。从这里,人们能找到一种凝聚力,再往前行更有力量。”

  五十多岁的李祥瑞是世纪坛负责导览的工作人员。“和合家风”展出的一个多月里,他带过的大小团队有上百个。据他介绍,不少参观团队里都有人想修订家谱。“生长在八十年代以后的孩子,往上三代就不知道了,有孩子的问题,也有家长的原因。修家谱于他们就是一种寻根,让后人知晓‘树大根深、枝繁叶茂’的道理。”据他介绍,此前他带过一个由8名中学生组成的参观小组,他们中有6人都去过法国卢浮宫,对西方艺术史了解得头头是道,可对自己的家族历史却一无所知。张丁希望更多人从小要有家庭、家族意识,而家谱就是一个很好的教材。

  据中华世纪坛工作人员介绍,截至昨天参观人数已逾6万人次,远远超出其他展览的受欢迎程度。据悉,这个展览今后每年春节期间都会在中华世纪坛艺术馆推出。本次展览将持续至3月17日,免费面向观众开放。(陈涛)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北京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