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文化娱乐
我们从柏林电影节看到了什么?
2016-02-23 08:18:00
 

  原标题:我们从柏林电影节看到了什么?

  吴为忠

  对于外国的四大电影节,国内的舆论关注度并不高,随着冲奥的屡屡受挫,本月底揭晓的美国奥斯卡,对影迷而言,也没有特别多的兴奋点。倒是刚刚揭晓的柏林电影节,由于有一部华语电影获得“最佳艺术贡献奖”,在媒体上看到了有关这部影片以及柏林电影节的许多报道。

  青睐华语电影,已经成为近年柏林电影节的一个特色。最早的是张艺谋的《红高粱》,1988年该片获得了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成为首部获得此奖的亚洲电影。还记得获奖归来的盛况,张艺谋带着这份中国电影的荣誉走进高校的校园,掀起了一股爱国热情。老谋子从此走向了他的电影辉煌期,佳作不断。

  《长江图》获柏林电影“最佳艺术贡献奖”,已经是华语电影在近五年内第三次拿到该奖项了。此前,2012年的王全安电影 《白鹿原》曾拿到过该奖项,当时获奖的摄影师是德国籍的卢茨。2014年,娄烨电影《推拿》也拿到了该奖项,上台领奖的是摄影师曾剑。算上2014年拿下金熊奖、最佳男演员银熊奖的《白日焰火》,柏林电影节是近年来欧洲三大电影节中最青睐华语电影的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到底在国际电影节看些什么。了解世界电影的创作趋势,世界各大电影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口。如果我们不是带着功利主义的色彩,只是盯住有没有自己的影片参赛和获奖,这就有点降低了参加外国电影节的意义。关注外国电影节,透过参赛和获奖的各国电影,从中发现提高电影创作的有价值的信息,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平台。

  从今年的柏林电影节获奖影片中,有几点有价值的电影走向,值得我们关注。作为主竞赛单元中唯一的华语影片,《长江图》摘得“最佳艺术贡献奖”(摄影)银熊奖就很值得一议。据该片导演杨超介绍,这次用胶片拍片子,完全是因为李屏宾的坚持,因为他认为胶片拍出来的效果更暖。而正是摄影师对艺术的这种坚持,并没有用数字摄影这一通行的技术,所以成就了影片的摄影效果。

  这次,在柏林电影节上,纪录片首获“金熊”。意大利电影《兰佩杜萨纪事》拿下最佳电影金熊奖,使之成为史上首部荣获金熊奖的纪录片。眼下,整个欧洲正身处难民问题的风口浪尖,政治嗅觉灵敏的柏林电影节将本届最佳电影金熊奖授予了难民题材纪录片 《兰佩杜萨纪事》,使之成为史上首部荣获金熊奖的纪录片。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反映生活,并以创作者的视角表达自己的观点立场,这是每一位艺术家的追求。而我们许多参赛电影,得了奖是兴高采烈,得不了奖却灰头土脸,这与创作心态不无关系。我们的主创人员过于迎合评委的口味,为获奖而参赛的心态,使我们的影片缺乏当下的中国精神特色以及中国味道。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走向世界,这是大势所趋,电影同理。如何用镜头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这是中国电影人面临的一个艺术课题。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闻晨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