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还记得小时候掰着手指头数日子,呼唤春节你“快点来,慢点走”,想到那时的春节,满脑子都是年味儿:家家户户屋檐下挂满了腊肉,大街小巷贴满了对联,全家人热热闹闹围在一起看春晚……临近过年,这些温馨的、有趣的、难忘的回忆就一股脑儿地又冒出来。春节习俗源远流长,各地不同,每个人都有浓浓的过年情结和不一样的过年故事。这个冬日,人民网文化频道推出春节特别策划《最怀念的年味儿》,邀请各地知名作家学者、影视名人,以及民间手艺传承者等,畅聊他们的春节记忆。今天,请大家跟小编一起,听听表演艺术家雷恪生最怀念的年味儿。
雷恪生
著名表演艺术家,“老戏骨”雷恪生出生于山东牟平。他五岁跟随父母到了烟台,九岁“逃荒”到了大连,随后又去往天津,在北京度过了求学阶段…… 在雷恪生的记忆中,五岁到九岁这四年间的童年记忆是他最为印象深刻的,在烟台的这四年过的“大年”也充满了山东特有的历史传统和地域特色。
山东人最爱面食,雷老记忆中家乡的面食总是劲道十足,一口下去回味无穷。春节里,面食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雷恪生谈到烟台过年有三样东西是必须蒸的,“第一种是枣饽饽,上供用的。一般是四排枣,加起来最少有十三个。枣饽饽的大小,根据家庭的穷富来决定。穷的人家饽饽不是那么白,枣不是那么多;阔的人家饽饽又白,枣又大。第二种是‘葫芦’,把面揉成葫芦的形状,在葫芦较大的那边塞一个枣,这是用于压窗台的。第三种是‘神虫’,面搓成长条,拿剪刀戳出刺儿和嘴,做成虫子的形状。这种‘神虫’是放在面缸里的,为了防止来年粮食长虫。因为最大的虫子在这儿把守,别的小虫也就不敢来了。”雷恪生说自己最爱吃枣饽饽,还童心未泯地跟我们分享了自己“偷吃”的趣事,“我还记得正月后开学了,我嫂子给我装了半面袋去除了水分的枣饽饽干。晚上我就躲在被窝里嘎吱嘎吱嚼饽饽干,像小耗子一样。”
在山东传统里,过年时这些“灶台上的事儿”基本都是家族里的妇女来做,但是有一样是必须男人出动的,那就是做“戗面馒头”。山东的“戗面馒头”名声在外,这种馒头蒸好出笼后个大色白,入口耐嚼,十分香甜。雷恪生说,“戗面馒头的时候必须得是男人来揉,因为面很硬,没那个力气揉不动。”除却做戗面馒头,雷恪生还谈到自己的父亲过年时会做辣白菜,“先一层白菜,然后抹一层辣椒,这样叠起来。做完了弄点梨,熬成梨汤往上倒。最后密封在坛子里,在外面冻着。”
烟台是个海滨城市,海货特别丰富,鲅鱼,黄花鱼等是烟台家庭餐桌上常有的美味。雷恪生回忆自己童年时跟小伙伴去“赶海”,“赶海就是等退潮,退潮了好多好东西都在沙滩上摆着,我们就去捡。”孩子们捡来的海货被大人们存了起来,等到快过年的时候就熏制成咸鱼,“我自己最爱吃的是比目鱼。这种鱼只有一根大刺,大人把鱼稍微晾晾干,在锅里一烤,一撕下来全是肉。”
雷恪生童年跟随父亲听了甚多京剧,与京剧结缘了一生。今年,雷恪生受邀参加了央视戏曲春节晚会,他回忆起童年时过年祭祖,“祭祖结束我们要许愿。我当时就暗暗许愿说,让我上台演戏,我肯定给你们争脸。”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当年的小雷恪生如果能看到今天在舞台上活跃了一辈子的雷老,当会开心地吃好几口枣饽饽吧!(文/唐平、陈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