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力量能让四代批评家“不改初心”?日前,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的《今日批评百家——我的批评观》汇集了1998年至2015年《南方文坛》“今日批评家”栏目的96位批评家的作品,以文艺批评观,汇成了百家争鸣的当代文艺批评史。本书系评论的结集,集结了“今日批评家”栏目中中国四代优秀青年批评家颇具影响力之作。此外,所收作品跨越18年之久,不同个性的青年批评家以其敏锐犀利、才情四溢的言说,形成敏感深刻、灵动丰盈的批评文风。日前,李敬泽、谢冕、曹文轩、陈晓明、孙郁、程光炜、戴锦华、孟繁华等在内的四代批评家共聚一堂,围绕“批评”的主题展开讨论。
《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表示,“批评的初心”来源有三:首先《我的批评观》集成了96位文艺批评家的文化批评观,完整呈现了“96颗文艺批评的初心”18年来的创作全貌;第二,《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80后学人”三人谈》,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四位作家的批评初心。
“中国的小说、文学是不是有世界水平有争论,不好讲;但批评家的创作谈确实堪称世界级水平”,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如此追溯批评家们的批评生涯在青春勃发时期的志向与信念。“十几年之后将这些创作谈放在一起,本身就构成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文本,由此可以考察中国文学批评这些年来所走过的道路,包括批评家们的观念、对批评的看法的变迁,有很经典的档案或者经典的味道。我认为,《我的批评观》确实是属于一种‘立此存照’的书。”
年过八旬的批评界泰斗谢冕坦言,自己也是《南方文坛》“培养”出来的,批评在自己年轻年代是很贫乏、枯燥、僵硬、单调的。在那个时代批评家是一个两个,像今天这样96个人来谈“我的批评观”,是难以想象的。过去“批评”是没有“观”的。因为批评只是一种形式。现在批评有“观”,而且是“我的批评观”,这也是时代的进步。“《我的批评观》是对中国批评界的全覆盖,让我们感觉到一种非常的信心。”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孙郁从中西文脉的视角对该书加以剖析。他谈到,好的评论文章很多是作家写出来的,包括卡尔维诺、托尔斯泰,但是现在发生很大变化,多样性的批评景观已经出现了,这很有意思。
戴锦华教授一向以犀利著称,她在发言中特别强调,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和深刻的变化。她认为,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不是文学边缘化的问题。文学在某种意义上并未边缘化,今天文学在人们生活中的角色不可替代,就如同电影、电视剧没被替代一样。但是今天现代文学、现代电影、现代艺术的社会结构是否仍然会继续?文学或者文学工作者、文学批评家、中文系教授需要高度的自觉,原创性的应对成为必须。
《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作者、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邵燕君谈到,网络文学在十余年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一套独立的生产——分享——评论体系,形成多姿多彩的粉丝部落文化,这一切都对运转了60年的主流文学体系和延续了近百年的“新文学”传统发出挑战。她强调,书中有网络文学发展史的年表。这个年表是以网络资深粉丝、学术研究资料为底本,加上同学们的阅读经验组合而成的,所以是迄今为止网络文学研究“一个比较踏实的文学资料”。
中国人民大学杨庆祥作为80后学人在发言中表示,《我的批评观》这本书是中国当代批评界的“光荣与梦想”。从内容而言,建构了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谱系和景观,这个谱系和景观重要的特点是带有人生命的体温和痕迹。(桂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