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冒名上大学”调查不能烂尾
19日,河南“王娜娜被冒名上大学”事件联合调查组对外公布调查结论:事件属实,9名责任人被处分。处分原因是“对工作不负责任、未履职尽责,甚至严重失职”。调查结论还是引发议论:事件背后的主要操纵者到底是谁?
处分需要依据,依据来自真相。纵观已公布的调查报告,对每个人的处分依据大多语焉不详、一笔带过。公众最关心的,顶替者如何冲破重重关卡完成冒名顶替并顺利毕业,在调查报告中却找不到答案。
为何找不到答案?因为调查组没能查清楚顶替细节。据记者了解,由于13年前具体操办此事顶替者的舅舅已经离世,所以调查组未能还原冒名顶替的关键细节。将关键细节不清推到顶替者舅舅身上,实在是一招妙棋,毕竟死无对证,似乎查不清情有可原。其实此说法疑点颇多。首先有何证据证明此事是顶替者舅舅一手包办的,这是一个没法证实的说辞。其次,即便顶替者舅舅已经离世,但其绝非“主谋”,也非此事件的关键人物,恰恰该查清楚的是对招生有生杀大权的关键岗位和人物。而弄清其中原委并不难。
目前的调查,虽给事件一个总体定性,却不足以穿透“细节迷雾”,找出关键操纵者。所以,责任人人分担,漏洞似是而非。如此,所谓的问责便如隔靴挠痒。
高校招生,有各级招生办、高校等多个监管环节,想蒙混过关谈何容易。试想,假如没有关键岗位的关键人物“里应外合”,作为高中毕业生的假王娜娜,又怎能会一路畅通,冒名入学直到毕业而不被发现?目前的调查结论,让人难以信服,更难起到惩前毖后以儆效尤的作用。相反,还会起到“副作用”:让本该问责的责任人“逍遥法外”,只会让他们心存侥幸更加肆无忌惮。这种结果,恐怕比冒名上大学本身的危险性更大。
将心比心,一个对未来无限憧憬的年轻人,因被人冒名顶替,永远错失了走进大学的机会,其痛何如!仅凭这点,酿成这一悲剧的关键操纵者就没有理由“逍遥法外”。对这一事件来说,这样的处分不能是终点,必须继续深入调查还原真相,给社会的正义与良知一个交待。新华社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