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3月15日电 (赵英梓)近日,教育部公布了“公办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专项督导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公办体育运动学校存在着统筹推进工作力度不够,教育经费落实不到位,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
督导报告显示,全国各级各类体校共有2183所,其中体育运动学校272所,竞技体校39所,少儿体校1717所,单项体校108所,体育中学47所。
去年9月,全国启动公办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员文化教育专项督导,根据各地自查情况,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会同国家体育总局,组成由体育总局领导和国家督学带队的4个督导检查组,分别对北京、山东、黑龙江、安徽、河南、湖南、广东、四川、甘肃等9个省(市)公办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进行了实地督导抽查。
督导发现,各地从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在办学模式方面,安徽省整合优质教育资源,采取联合办校、联合办班、联合办队等形式,保障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黑龙江省冰雪体育职业学院和哈尔滨冰雪运动学校实现九年义务教育—中专—大专—本科的无缝衔接,探索出“学训结合一条龙”的新模式。在强化师资方面,天津市开展教师岗前实习培训、基本技能评比和教学经验交流活动,着力提高青年教师业务能力;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公开选调20名优秀教师充实体校文化课教学队伍。在课程教学方面,重庆市、江苏省严格开齐开足文化课程,保证每周课时在30节以上;海南省体校严格考勤管理,通过晚修学习、为参赛运动员补课等形式,确保文化学习和比赛训练两不误。在学生培养方面,四川省体校依托当地学校,将“运动员学生”转变为“学生运动员”,保证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实际效果;山西省体校设立文化学习奖学金,激励运动员加强文化学习。
目前我国公办体育运动学校统筹推进工作力度不够存在几大问题。一是目前仍有15个省(区、市)的56所体校的文化教育由体育部门自办,“单打独斗”地开展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与23号文件要求不符,严重影响了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二是部分省级政府只是转发了国家下发的文件,尚未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有效的落实措施。三是一些省份还没有建立体育与教育、财政、人社、编办等部门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
其次是教育经费落实不到位。督导发现,很多地方公办体育运动学校经费主要来源于当地体育行政部门的财政拨付,其中教育经费比例明显不够。教育行政部门对公办体育运动学校“两纳入”中的经费落实不到位,公办体校生均教育经费没有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足额予以拨付,学生没有享受到义务教育相关配套政策。调查问卷反映出,部分体校存在教育附加费、减免学费、书本费、伙食补助、服装费等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在实地督导检查中还发现,一些体校教学设施设备等硬件条件较为落后,办学环境、实验设备、基础设施等办学条件还不能完全保障运动员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
同时,督导检查还发现,一些体校仍然存在“重训练比赛,轻文化教育”的情况,没有结合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学训矛盾突出。文化课教师的积极性没有被有效调动,运动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强,教育教学质量不甚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