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小调查数据显示:八成读者愿意让自己孩子吃苦
2016-03-04 10:04:30
 

  编者按

  教育大数据正在逐渐成为影响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教育现象的调查数据,能够反映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方向;区域教育的宏观数据,能够反映出当地教育发展的水平和问题;学生学习的数据,可以应用到教与学的过程中,更好地实行“因材施教”。大数据,为我们观察教育现象、推动教育改革、高效教书育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从今天开始,中国教育报及微信开设《大数据看教育》栏目,敬请关注。

  湖北一校长“吃苦教育”演讲引爆网络,七千读者参与的调查显示——

  八成读者愿意让自己孩子吃苦

  近日,湖北随州二中校长王桂兰的一篇开学演讲稿《不读书、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嘛》刷爆了朋友圈。其中倡导鼓励学生吃苦的观点在网上也引起了热议。日前,本报在微信公众号中发布了一个小调查,短短一天,已有七千多位读者参与调查。

  大部分读者对于“吃苦”一说持支持态度。83%的读者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吃苦;16%的读者认为应该让孩子吃一点苦,但别太多;只有1%的读者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吃苦。同时,83%的读者认为,要获得成功,吃苦很重要;也有9%的读者认为吃苦对于成功来说,不是最重要的。

  什么算是吃苦呢?调查中得票最高的5项分别是“刻苦学习”“遭遇坎坷”“家境贫寒”“精神上的痛苦”“参与体能类的活动,如军训”。但其实,孩子不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上遇到的任何困难,都会牵动父母的心。来自北京的母亲王晓利说,高考是女儿吃过的最大的苦。来自威海的家长吕娟说,自己的孩子在十一二岁时,就开始住校,生活起居都要学着自己照顾自己,让她很不放心。

  接触过更多孩子的老师们,在指导学生学习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但对吃苦这件事的看法却各有不同。北京市陈经纶中学语文教师宋嵩嵩认为,孩子们大量做题、晚睡早起,很辛苦,让她很是心疼。陕西的郭翠萍老师则认为,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在各方面取得成绩,如学习、体育比赛、唱歌比赛等等,都属于吃苦。而北京的英语教师王老师则认为,现在的孩子们吃的苦不多,“学得晚一点、坚持体育锻炼,这都是学生们应该做的。有的学生吃不了苦,做早操的时候,会躲在厕所里、楼道里,或者专门挑做操时间到办公室问问题”。

  对于王桂兰校长的这篇演讲稿,有78%的读者表示认同,但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谭邦和认为:“这位校长的‘鸡血演讲’,看起来是在关心学生的一辈子,其实是只管学生在高中这一阵子,追求的是校长自己的成功。学生考上大学以后会怎样走以后的人生之路,不在这位校长的考量之中。”

  对此,宋嵩嵩说:“大多数学校不是这样想的。要求学生刻苦,其实是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在学习中形成习惯,养成有毅力、能突破困难、坚持到底的品质,能让孩子受益一生。就如同家长要求孩子坚持学钢琴、练书法,并非是想让孩子成名成家,而是在培养孩子学会坚持。”

  在调查中,28%的读者认为这种“鸡血刺激”对孩子帮助很大;66%的读者认为对孩子有一定帮助;只有3%的读者认为这种刺激对孩子完全没有帮助。郭翠萍老师说:“我觉得鸡汤式的鼓励学生吃苦的文章会有一点作用,但不起关键作用。关键在于,学生需要自己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事情的重要性,意识到自己必须吃苦努力才会实现自身价值。”(实习生 张千千 记者 李凌)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