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哈利·波特与众不同
很多大人都是双重标准的生物,自己在复杂的世界中摇摆不定,却强行将高度抽象化的价值观推给孩子,在他们的书架上塞满大是大非的陈词滥调——哈利·波特系列因此可贵,这是一部如此不同的少年小说:善良的人可能忽遭横祸,公主并不总会遇到王子,爱你的人无法护你终始,大结局中有太多残忍的不圆满。同时这一系列小说又如此坚定而温柔:魔法世界不以力量与出身取人,出身麻瓜的小孩能够成为了不起的巫师,巨人、狼人或家养小精灵都会交到真心的朋友;勇敢、野心、聪慧与勤奋,都有可能得到表彰。
成年麻瓜一定会感到,邪恶的伏地魔及其食死徒团队手段之幼稚,基本相当于麻瓜坏蛋的幼儿园大班。但这毕竟是少年小说,这种程度的邪恶已经相当了得。让我印象更为深刻的,是“正义”的一方中发生的故事。
《凤凰社》中,哈利无法理解福吉为什么无法接受伏地魔回归的事实,卢平轻松地解释,在当了一段时间部长后,福吉的信心增强了:“他迷恋当魔法部长的感觉,而且他使自己相信,他才是有智慧的人,邓布利多只是为此故意制造事端。”《火焰杯》中小天狼星回忆巴蒂·克劳奇的得势:用暴力对付暴力,允许对嫌疑者采用不可饶恕咒,并获得了大量的支持者。换言之,在对抗邪恶的过程中,克劳奇使用了邪恶一方的手段,几乎变成邪恶本身。在《死亡圣器》中,一度声名扫地的乌姆里奇在魔法部获得新的任命,并开始编写题为《泥巴种对祥和的纯血统社会的威胁》的小册子。
凡是略知麻瓜历史的大人,都知道罗琳在谈论什么,我们甚至可以用无数真实事件来佐证罗琳的叙述。那些事件的结局,多半不怎么让人愉快。我很高兴有人把这些事写进童书中,并且明确地给出唯一正确的答案——历史书很少涉及这一部分。罗琳最终在魔法世界建立起良好的秩序,并给孩子们她的忠告:遵循法律程序,永远不要使用敌人的手段对抗敌人,人人平等,权力危险。
很少有童书教孩子如何面对失去。系列的几乎每一部中,哈利都不得不面对失去。《魔法石》开场便失去父母,《阿兹卡班囚徒》的结尾处失去与小天狼星生活的机会,《凤凰社》中失去教父,《混血王子》中失去最大与最后的保护者邓布利多,《死亡圣器》中失去并肩战斗的朋友。他不断失去所爱,却从不自怨自艾,永远不吝对他人施以援手,也从未失去爱人的能力。哈利的“救人情结”,或许正源于他的身世。失去太多的人懂得失去的痛楚,哈利选择保护与承担,而非将他人拖入同样的境地。邓布利多说得对,毫不畏惧的爱本身就是一种并非人人拥有的伟大的能力,这是哈利真正的特别之处。
所以哈利·波特系列让人着迷。罗琳从不营造这世界一切美好的假象,只是告诉孩子什么最值得坚持。伏地魔与哈利,同为一无所有的孤儿,同在霍格沃茨找到了归属感。一个才华横溢,选择控制世界与征服死亡,却最终被死亡征服。一个到最后也没学会任何必杀技,只是努力守护自己与朋友的生活。决定一个人是否幸福的并非出身、财富、权势与地位,重要的是珍视自己的灵魂,并努力保护它的完整。这是真正高贵的处世态度,是大人能够给孩子的最好的祝愿。
和很多少儿读物一样,哈利·波特系列的最终武器是“爱”。人生在世,大约总免不了被摄魂怪侵扰。只有心中怀着一点无条件的爱与信任,才能唤来银色的守护神,驱走世上行走的所有妖怪。胸怀星辰大海的孩子们也许还不能完全体会,但额上曾刻着“失败者”红字的罗琳再明白不过。你尽可以追求伟大与成功,可徘徊在人生最低谷时,出手相救的不是光荣与梦想,而是最为脆弱缥缈的人类的情感。亲人的关爱,朋友的信任与托付,乃是人间最重要的事,是起人于万丈深渊的一根细线。
亲爱的孩子们,世界变化的速度比金色飞贼还要快,所有的人生经验说不定都会失效。这让人耳朵起茧的单词,也许是大人能够告诉你们的,唯一的事。(插图选自人文版《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全彩绘本 作者吉姆·凯)(赫二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