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互晒互赞唯独不包括爸妈 为啥朋友圈变成了一条线?
2016-02-23 07:51:59
 

  昨天是元宵节,然而不少上班族已经返城工作,不能与父母人月两团圆。昨天,在北京上班的小虎接到了远方老爸打来的电话,除了提醒他记得吃汤圆外,还茫然无措地问道:“孩子,我手机是不是坏了?为啥你朋友圈变成了一条线?”一时间,电话这头的小虎不知该怎么说,只觉得尴尬,因为他已经在微信中悄然屏蔽了老爸。

  当下,朋友圈越来越成为分享甚至窥探他人世界的工具。点进某个人的朋友圈,饶有兴致地一条条阅读、揣测,他可能是暗自较劲的小伙伴、远观仰视的学长、变幻莫测的领导……可往往让人颇花心思窥探的,偏偏不是我们的父母。

  尴尬一

  多少人在爸妈朋友圈里打瞌睡

  “小女今天写了一篇稿子”、“小女参加XX活动了”、“小女这会儿上飞机了”、“小女给我买的新衣服”……小夏的老爸在2014年就开了朋友圈,可没过多久就被小夏屏蔽了。直到昨晚,她才点进去一条条认真看。

  最让小夏感慨的是,她爸经常发她的“丑照”——没有被美图过的自拍照,并自豪地配文“吾家有女!”其中,有一组9张“形状各异”的照片,并配了一大段文字,时间恰好是她去年生日,却被她忽视掉了……

  昨天,小夏一口气刷完了老爸一年多的朋友圈,有好多条都想点赞,可是又有点儿不敢。“因为我害怕他发现,去年4月他为我的一件小事而骄傲,可我今年2月才后知后觉。”小夏说。

  关于屏蔽父母这件事,小夏心里五味杂陈。“慢慢发现,自己和爹妈的认知和审美情趣实在是天差地别,他们的朋友圈净是鸡汤文、养生文,不忍直视,一咬牙就选择了屏蔽,但这不代表我们不关心或者不孝顺啊。”

  但小夏现在也觉察到了,爸妈一直是儿女朋友圈默默的忠实观众,而在爸妈的朋友圈里,孩子也是他们想象中最重要的“假想读者”,不管有多少人给他们点赞,他们始终把儿女放在观众席的第一排。然而,坐在绝佳位置的观众,却似乎有人在打瞌睡。

  尴尬二

  屏蔽不代表没有“真爱”

  “组队打游戏玩儿爽了发条朋友圈,老妈立即回复‘怎么还不睡’。朋友聚会发个照片,下面立刻多了一条‘身边的女孩子是谁?带回家来吃个饭吧。’”IT男小虎自称“被老妈胁迫互粉”后,没几天就果断取消关注,因为“简直是多了个监视器”。

  像小虎这样的人并不少见,加了父母,发朋友圈时常常感觉不自在,有时甚至要花上半天功夫解释。

  而亚楠就“狡猾”得多。她把父母分在“特别小组”:“每周发点正能量、工作照,只给他们看,稳定‘军心’用,其余内容统统屏蔽。”

  不少受访者都说,一面感激父母的关心,但一面又觉得“本能上别扭,不喜欢”,“就像多了双眼睛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你”,“朋友圈发的都是生活琐事,有时就只是吐吐槽,被父母追问时反而觉得不知道怎么解释。”“父母们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不一样,屏蔽只是不想他们做没必要的担心。”

  也有受访者说,子女与父母的关系面临挑战,包括认知新世界的速度、处世哲学的不同和话语体系的割裂。孩子们用烂了的网络口头禅,是长辈们摸不着头脑的新词;孩子们轻易就能甄别的养生谣言,却是父母眼里的健康秘方……在这样的距离感和冲突感中,不少人对父母在自己朋友圈里“笨拙”的参与、唠叨和叮咛,选择了屏蔽。

  旁观者说

  理解父母心 学会“软着陆”

  “我发了几次‘我是妈妈’的微信验证给儿子,但他从来没有通过验证。”市民许女士有些无奈,她说自己只是想了解正在读高三的儿子的心理状况,“我并不想干涉他的生活,只是想知道他喜欢什么,生活中有什么困惑,只想能跟他更好地交流。”

  北京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王芳认为,在多数子女的潜意识里,父母都是管理者的角色,他们担心朋友圈的生活琐事会带来束缚,暴露行踪和心情。子女们既有强烈的倾诉需求,又不希望过多地“被教育”,他们希望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来发展新的人际关系。家长们对此最好保持理解和尊重,孩子有自己多面的生活圈,要让他独立成长。

  当父母从繁盛的壮年渐渐步入老年,子女们的天地越走越宽,而他们的天地却越来越窄……北京一家高校的心理辅导员建议,如果年轻人愿意多和父母沟通,或许他们就没那么焦虑,将心比心,想想父母对儿女的付出和关注,或许除了常回家看看之外,能够时不时给爸妈的朋友圈点个赞,让父母感受从屏幕上传来的温情,也不失为一种孝顺。(记者 范晓)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北京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