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目前很多家庭六比一养育模式下常见的情景。六个大人围绕一个孩子转,很多看护人就像园园的姥姥、妈妈一样,都是“急脾气”,孩子哭闹了,马上去哄;孩子饿了,半分钟冲好奶粉,并将奶嘴塞到孩子嘴里;孩子将水洒地上了,马上拿来抹布,10秒钟清理干净……见不得孩子受一点点委屈,不给孩子哭泣的机会,这实际上剥夺了孩子参与真实生活的权利。
两岁前的宝宝需要怎样的爱?早期教育专家郭曼妮提出了PREC理念,建议家长能“慢”下来,学会放手,做孩子生活的观察者,践行尊重和参与的育儿原则。
慢下来,从尊重孩子做起
一岁的婷婷正站在认知墙前,专注地拨弄着墙面上的串珠,外婆守护在她身后。不一会儿,外婆很自然地把手摸向婷婷的尿片部位,自言自语道:“尿了!”然后不假思索而娴熟地抱起婷婷,转身走向母婴间。面对突然的改变,婷婷奋力摆动双腿,哭闹着,反抗着……在换尿片过程中,她几次挣扎着想起来,外婆微笑着否定了她:“你不要动啊,换好你就舒服了。”换好尿片后婷婷被再次送到认知墙前,但她早已没有了原来的兴趣,改为紧紧抓住外婆的胳膊要求抱抱。
这个“被”换尿片的过程看似正常,其实打断了孩子的专注力,整个过程充斥着温柔的强迫,缺少对孩子基本的尊重。
尊重孩子的第一步,是改变孩子原来被抱、被吃饭、被换尿布等“被动”的生活,做到事先告知,尊重孩子的感受。即便是刚出生一天的新生儿,也要将其当作有独立人格的人来看待。比如,在抱孩子之前,要告诉孩子你要做什么;在放下孩子之前,同样也要事先告知。看护孩子的细节中有丰富的信息交流,由此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不仅有利于刺激孩子的语言发展能力,还能帮助孩子增进对周围世界的了解,为孩子将来成长为自信、积极的人埋下一粒种子。
尊重还表现为沟通相处中耐心等待孩子的回应。看护人提前告知孩子以后,要学会慢下来,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去理解和选择。要尊重孩子的意愿,细心解读他们的回应,鼓励孩子建构他们的自我人格,不扼杀孩子的主动性。
脑科学研究表明,0-2岁是大脑迅速发育的最佳时期。无论是语言发展还是感官发展,都是在2岁之前达到发展峰值。0-2岁婴幼儿大脑重量不断增加的同时,每秒钟有700个神经突触发生连接。突触的发育,包括形成、裁减、稳定和成熟,是基因与婴幼儿所处环境和经验交互作用的结果。婴幼儿的经验越丰富,突触连接就越牢固。而以“尊重”为前提的看护方式,更能滋养婴幼儿的大脑发育。
慢下来,让孩子多参与
看护人隐约闻到一股“便便”的味道,微笑着对11个月的强强说:“你是不是拉便便啦?”小家伙微笑回应,似乎还带有几丝骄傲。“我们去换尿片吧,换完了你会更舒服。”看护人建议道。“我要解开你裤子的按钮了”,看护人问道,“你要自己撕开尿片粘扣吗?”强强没有拒绝,看护人把他的小手放到尿片粘扣处,协助他一同拉开粘扣。“请抬起你的腿。”看护人说道。强强非常配合地抬起了腿。看护人分别用热毛巾与湿巾擦强强的小屁股,边擦边说:“这个有点儿热,这个有点儿凉。”看护人将旧尿片放在塑料袋里,并展示给强强看,他显得非常兴奋。看护人帮强强把手放在新尿片粘扣边,协助他扣上粘扣:“你确认一下尿片换好了吧,舒服吗?”强强按压着新尿片,很是满足。接着,看护人扶强强坐起来,他积极地拿起装着旧尿片的塑料袋,扔到身边的垃圾桶,并扬手示意看护人:洗手吧。
这个换尿片的过程自然流畅,让孩子感觉“我不是在被动换尿片,而是在和看护阿姨一起换尿片”。看护人尊重孩子的感受,多次与孩子细致沟通,并耐心等待孩子回应。这种尽可能让孩子参与到整个活动中的做法,让孩子在配合、理解和兴趣中,收获了宝贵的生活处理体验。
成人总习惯用自己的猜想去判定孩子的行为,认为孩子太小,能力不足,做不了太复杂的事情,也不愿意孩子的参与增添看护的麻烦。于是,孩子被剥夺了参与式成长的体验,他们提升自我的可能性也就被扼杀了。
日常生活中,孩子能够参与的事情比比皆是,家长应尽力提供孩子参与生活体验的机会,比如外出时让孩子按电梯、让孩子开关灯、让孩子把垃圾扔到垃圾桶、让孩子自己剥鸡蛋……把养与育有机结合在一起,珍惜孩子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将生活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孩子才能在参与中快速成长。
慢下来,有品质地看护
9个月的军军还不会真正意义上的爬行。在地板上玩耍时,军军被远处的小铁盒吸引住了,他肚皮贴着地面,上下肢同时向相反的方向使劲儿,努力了很久却动弹不得。他停下来歇了歇,玩了玩眼前的一个小方块玩具。两分钟后,他又抬眼看着远处的小铁盒,接下来用侧身翻滚的方式,“滚”到小铁盒旁边,拿到了心爱之物。
军军的这个行为令人大吃一惊,一旁静观其变不介入的看护人更值得点赞。看护人遵循了慢下来的原则,没有干涉孩子的努力挣扎。相信军军在努力克服难题的过程中,了解了自己的能力,证实了自己的实力,从而更加自信。
孩子哭闹时,往往爷爷奶奶齐上阵,你哄哄、我抱抱,孩子在被“轮番轰炸”过程中可能更加焦躁。有品质的看护是先观察再行事,精减“救援团”,接纳并回应孩子的情绪需求,在安抚孩子时描述孩子情绪感觉,让孩子知道自己在被关注。
有品质的看护更重要的是学会观察孩子,若条件允许,看护人每天至少观察孩子30分钟,停下手中的一切工作,去看、去听、去想,用心观察孩子,并做孩子成长观察笔记。只有通过观察,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
“剪刀危险,你不能碰!”“你不能进这个房间。”“再乱扔东西我就打你屁股啦。”……类似情景中,看护人与孩子形成了对立的关系,孩子对看护人又爱又怕。看护人在“关爱”孩子的同时,剥夺了孩子自由探索的机会,这会造成孩子安全感的重大缺失。有品质的看护方式,是在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孩子的参与积极性,培养他们内在的秩序感、同理心和尊重意识。
19个月大的男孩明明爬到了餐桌上面,你是应该立马走过去,训斥孩子不要爬餐桌并将他抱下来,还是直接将他抱到安全的地方去?按照PREC看护理念,你可以温柔地告诉他:“明明,你需要下来”,并第一时间走过去,让他感觉你的态度坚定不可妥协。若孩子不肯下来,你就耐心地再给他一次机会:“你是自己下来,还是我把你抱下来?”孩子容易接纳选择性的语言,感觉并不是你在制定规则,而是他也有主动权。若孩子还不肯下来,你仍要保持淡定,温柔地告知:“看来你是不愿意自己下来,我只能抱你下来了”,并采取行动,保持动作轻柔。整个制定和执行规则的过程,都需要坚持慢下来的原则,以“温柔”“坚定”“耐心”“淡定”的态度,尽可能让孩子主动遵守规则。
养育过程中由家长本位转变为孩子本位,慢下来静待花开,在尊重和参与中引领孩子身心自由地健康成长,让孩子在最初的人生阶段得到最好的心理滋养。(作者山兰蝶,单位: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