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宁1月24日专电(庞书纬 沈伟涛)“游戏上网看电视,不如来报特长班”“寒假去哪儿,就去特长班”……寒假伊始,许多特长班“火热招生”,好不热闹。
然而,记者在青海西宁观察发现,在特长班特别是面向小学生、初中生的特长班中,报名最火的班级开班时间分别为上午8:30和下午2:30,与父母的上班时间基本重合,很多特长班事实上成了“日托班”。
“孩子‘宅’在家里除了看电视就是玩手机,一个假期下来眼睛很容易出问题,索性报个特长班。其实学不学无所谓,关键是让孩子有个去处。”家住西宁的“辣妈”梁莉说。
在青海省青少年活动中心、西宁市少年宫外,记者随机采访了40多位在特长班学习的小学生,当被问及“为什么上特长班”时,超过四分之三回答“爸妈让我上的”,有人甚至直接回答“爸妈怕我没人管,就送我来了”。
西宁市南大街小学副校长邵红赟认为,寒假各种特长班火爆,固然有部分家长望子成龙的原因,但也暴露出当下“社会教育”的缺失。“青少年教育过度依赖学校的现状,使得孩子在整个假期,经常处于没事干、没人管、没地方玩的状态。”邵红赟说。
青海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李子华认为,教育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人逐渐社会化的过程,特别对中小学生而言,应当更好地利用假期时间,进入社区、街道、农村。鉴于青少年社会经历单一、心智单纯,上述过程需要基层组织配合与支持。
“对孩子来说,社区等基层组织是接触社会的重要窗口,应该把社区‘第二课堂’做起来。”青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陆辉说。
记者在西宁多个社区走访发现,社区中大多并未设立专门的青少年“第二课堂”或活动室,即使有,在里面活动的孩子也不多。
据江汉大学教授朱志刚研究,假期社区“第二课堂”遇冷的现象,在我国一、二、三线城市中普遍存在,原因之一,是社区等基层组织的教育主体责任并没有制度保障。导致部分基层工作人员往往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对该项工作并不热心。
“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二代’,一旦在社区出了事,责任到底算谁的,很可能说不清。”西宁市城东区国际村社区一位基层干部说。
陆辉、邵红赟认为,要想解决孩子的假期教育问题,关键是明确主体责任,把街道、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组织的责任,通过规章制度确定下来,进而通过与学校、家长之间的互动,制定符合社区内不同孩子的假期“成长方案”。此外可以通过与保险机构的合作,设立更符合青少年全面成长的“险种”,从而打消社区等基层组织的后顾之忧。
“孩子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在学业压力客观存在的当下,假期是孩子接触社会的重要时段。家长应当逐步树立‘社会教育’的理念,让孩子走出‘温室’,在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中健康成长。”陆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