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被逼出来“摇号”:郑州中招体育考试抽签避“偏科”
2016-01-15 07:32:56
 

  学生体质状况仍无实质性好转

  但在体育进中考的这20多年时间里,中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质状况却在不断下滑,即使近几年出现了止跌迹象,但这是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已经下滑到极低水平后的止跌。至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全面回升,仍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

  2014年7月28日,教育部举办新闻发布会,发布了近30年学生体质变化状况。根据1985年开始的每5年一次的学生体质调研数据,以及2012年对15.05万名青少年、2013年对12.30万名青少年的抽测数据显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在持续20多年下滑的情况下,近年来出现了积极的变化,大部分指标止跌回升,个别指标甚至出现了连续上升的势头。

  不过,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出现的所谓积极变化,是难以让人欣喜的。因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已经下滑到了谷底,即使有了止跌回升的迹象,青少年体质的整体状况仍处于极低的水平。更何况,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的部分指标仍在下滑,包括力量素质(女生仰卧起坐/男生引体向上或斜身引体),大学生和部分高中生(农村女生)的爆发力素质(立定跳远),大学生的耐力素质、速度素质(50米跑),大学生城市男生的柔韧性素质(坐位体前屈)等。此外,城市学生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增长趋势依然强劲,各年龄段学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并出现低龄化倾向。

  而根据由首都体育学院周登嵩教授领导落实的“中央7号文件”课题调研组的调研报告,截止到2012年,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状况未得到根本性好转——自2007年“中央7号文件”颁布后的5年多时间里,尽管学生体质健康持续下降的趋势有所缓解,但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好转,与“中央7号文件”所提出的“五三三”达标(“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3项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等3项指标发生率明显下降”)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用考试“以毒攻毒”实属无奈

  近几年,记者在采访体育教育专家以及大中小学校的校长、体育教师时,已经无数次地听到类似于这样的表述,“一次全校大会,不过10多分钟时间,就有好几个孩子晕倒”、“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的长跑测试之后,一大批学生呕吐、晕倒”,“中学男生做引体向上,能做10个以上的凤毛麟角,大多数只能做三四个,还有一部分学生连一个也做不了”、“一个高中毕业班,九成以上的学生近视”、“一些青少年身上出现了‘未老先衰’的迹象”……

  因为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太差,中华民族重新戴上“东亚病夫”的帽子已非危言耸听。

  在中国教育至今无法摆脱的“应试”环境中,体育除了被纳入升学考试范围,似乎再无他法能引起学校、家长、学生的足够重视。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毛振明直言,“因为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始终摆在不正确的位置上。学生体质已经差到如此地步,有人对此很关注、很担忧、很着急,但还有很多人对此一点也不着急,他们关注的只是学生的分数、能上什么样的学校。”

  郑州教育局体卫艺处处长高百中表示,“如果不是体育作为中考项目的杠杆作用、导向机制,以为家长、学校能自觉支持学生参加体育运动,那实在是有点理想化了!”

  在学者看来,体育不仅应作为中考项目,还应作为高考项目。毛振明对此持极力支持的态度,“关于体育进高考,我过去也曾有过疑问,但现在坚决支持,理由只有一个,就是只有体育进了高考,广大家长和学校才能真正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和身体素质。”

  应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的建议,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于2014年9月25日在《中国青年报》上刊发了《体育应成为高考选考科目》一文,文中写道,“高考是个指挥棒,有关学校体育的文件再多,只要高考不考体育,很多学校、老师和家长就不会买体育的账,重视体育只是口头上的。尽管什么一票否决、不能评优、不合格、不能毕业等强硬词语充斥于各种文件,但到目前为止,全国也没有哪个校长因为不重视体育而被问责,也没有哪个学生因为体育低于50分而没毕业,更没有哪个家长因为不让小孩参加体育锻炼而受到谴责。”

  强化体育应试难道成了唯一选择

  体育作为升学考试的一个项目,才算赢得了学校、家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的重视。对于体育中考而言,随着分值、难度的持续加大,初中生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势必还会继续提升。但依赖于成为升学考试项目使学校体育提升地位,只能是权宜之计。学校体育对于学生的意义究竟何在,绝不是以主动迎合应试教育的方式所能实现的。

  “健康、娱乐、社交、成就,这是体育运动带给人的四个基本需求,如果这四个需求不能满足,那么,学生对这样的体育运动肯定是抗拒的。”南京体育学院副院长王正伦教授近日在首届亚太动商研究学术论坛上向记者表示。

  但对于现在的中国初中生而言,体育已经与中考紧紧联系在一起,初二以后的体育课和体育活动基本都围绕体育中考的考试项目进行,学生上体育课和参加体育活动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尽可能在体育中考中拿到高分。这样的体育,除了暂时带给学生体质改善之外,对学生通过参加体育运动获取娱乐、社交、成就这三大需求几乎不能予以任何满足。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曾感概,中国学生是全世界上体育课时间最长的学生,从小学一年级一直上到大学二年级,要上14年体育课,但能掌握一门运动技能,并养成终身体育习惯的学生却很少。

  “对一个人来说,运动情感相比起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更显重要,”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阿英嘎教授表示,学校体育课的进行和体育活动的开展应当帮助学生培养运动兴趣和情感,那些以在体育考试、体质测试上获取高分为目的的体育课教学和体育活动开展都应该是被禁止的。因为这实际上是在扼杀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和兴趣,又怎么可能让学生掌握一门运动技能、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在郑州市教育局体卫艺处处长高百中看来,学生们既能够充分享受各种体育运动的乐趣,又实现了身体素质的提高,那当然是最好的结果,但这对于当前的中国学校体育教学体系和现实条件而言,又显得太过理想化。

  要改变中国几十年都没怎么变过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和方式,高百中表示,这绝非一个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所能达到的,“我们也希望,相关专家、学者集思广益,并且国家能够通过顶层设计实现整个学校体育教学理念、方法的改革。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需要自上而下进行的。”

  此外,还有中国如何改变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和培育整个社会的体育教育价值观的问题。

  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不打破,学校体育也就很难避开应试之路。整个社会的体育教育价值观不培育,专家、学者一再强调的8-1>8(每天从8小时的学习时间里抽出1小时用于体育运动,其学习效果实际上会大于8小时的学习)也就很难被绝大多数的学校、家长接受,更谈不上对体育“育人”功能的认知,学生们也就很难真正有时间去运动。

  


编辑:小微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青年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