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周琪在办公室(2014年7月摄)。新华社发
这是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周琪工作照(2014年摄)。新华社发
周琪:创造干细胞研究“新传奇”
2009年7月,一只名为“小小”的实验鼠登上了全球各大媒体的头版。这只小鼠被认为是克隆羊“多莉”传奇的延续,因为它是科学家首次利用iPS细胞(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克隆出的活体实验鼠,是世界上第一只从非胚胎细胞来源获得的健康动物。
“从‘小小’开始,中国在国际干细胞研究领域第一次明确证明了自己的存在。”“小小”的缔造者之一、“70后”院士、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周琪说。
周琪的团队以“哺乳动物多能性干细胞的建立与调控机制研究”荣获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4年前,放弃在欧洲动物克隆领域风生水起的工作,32岁的周琪回到国内,转向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及应用。他敏锐地看到,干细胞研究未来将对人类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干细胞是人体内可以发育为各种器官和组织的细胞,过去只能从胚胎中获得。iPS细胞是指经过基因“重新编排”回归到胚胎干细胞状态的体细胞。周琪用“小小”证明了iPS细胞与胚胎干细胞一样具有全能性,这在医疗领域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比如,目前一些细胞、器官和肢体的损伤是不可逆转的,即使器官移植也会产生免疫排斥等问题。而iPS细胞为这些患者带来了新希望:利用患者自身的iPS细胞来诱导产生属于患者自己的细胞、组织甚至器官。
“基于胚胎干细胞及其他类型多能干细胞的应用,在未来5到10年之内将会有非常大的突破。对于干细胞的转化应用,中国有比其他国家更大的需求。”周琪说,“中国科学家应以此为使命和目标,加速推动干细胞服务于医疗和健康需求,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成功获得世界首例单倍体胚胎干细胞来源的健康转基因动物;推动干细胞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十几年时间,周琪开创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也推动中国逐步跻身国际干细胞研究第一梯队。
上一页123 上一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