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青年人才不断“冒尖” 国家科技奖70后精英背后的故事
2016-01-10 08:18:28
 

  这是王辉国肖像(1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这是海南炼化年产60万吨芳烃联合装置(2013年摄)。新华社发

  王辉国:技术攻关的“顶梁柱”

  芳烃这个词,对大多数人来说或许很陌生。但这种化工原料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20世纪70年代,以用量最大的芳烃品种之一——对二甲苯为原料生产的“的确良”和“涤卡”曾引领时代潮流。如今,中国有约65%的纺织原料、80%的饮料包装瓶来源于对二甲苯。

  中国石化“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这套技术中对二甲苯吸附分离技术是核心和难点。

  过去,我国约有一半的对二甲苯要从国外购买,另外一半在我国生产的产品也要使用国外技术,向外国厂商支付高额费用。自主掌握核心技术为芳烃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基础,成为萦绕在几代石化人心中的梦想。

  “70后”的王辉国,1999年硕士毕业后就投入到对二甲苯吸附分离技术的研究之中。10多年的科研之路走下来,他成为这一领域的骨干和中坚。

  这次获奖,在王辉国看来,凝聚了几代石化人的心血。“我们要分离的对象,相当于是长相和秉性都非常相像的一个四胞胎兄弟组成的混合物,要精确、快速、高效地分离出其中应用价值最高的对二甲苯,实现产量的最大化,在技术层面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王辉国说。

  有件事让王辉国记忆深刻:2003年,对二甲苯高效分离从实验室转向工业生产,但投料十几次都失败了,合成不出实验室的结果。为了查找原因,王辉国和课题组同事连续几天吃住在厂里,把一批物料投到容器里后,每隔两小时采样分析分子筛进化的状态,困了累了就躺在办公室地板上休息一下。就这样连轴转坚持一个星期后,终于找出了影响产品质量的原因,成功实现了从实验室到工业应用的重要转型。

  王辉国已经数不清经历了多少次失败。“每一项技术工作的进步都是一点一滴的,失败远比成功的次数多得多,常常会觉得很难,但遇到难题总会想办法把它解决掉。”

  这次获奖项目的50位主要完成人中大约一半是“70后”,他们构成技术攻关的中坚力量。“‘70后’既继承了老一辈的宝贵经验,又融入了创新思维。现在用我们自己的技术生产,每年可大幅节约生产成本,而且高效性、环保性上,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王辉国自豪地说。

  上一页123下一页 上一页123下一页


编辑:小微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社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