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国学达人”冠军亦是国际象棋大师
2016-01-04 07:33:00
 

照片由本人提供

  张昊苏拿到第一个全国冠军已经有11年了。

  不久前,团中央等单位主办的首届“国学达人”挑战大赛落下帷幕,南开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生张昊苏获得冠军。

  “那是隔壁宿舍的另一位神,念完初中直接上大学,依然碾压全场。”消息传出后,当年的本科同学在朋友圈这样感慨。他的研究生导师陈洪教授也一点都不意外,“他去了就一定是第一”。

  1994年出生的张昊苏在10岁时拿到国际象棋比赛的全国冠军,15岁进入南开大学学习,19岁获得文学、史学双学位并保送攻读本校硕士研究生,20岁出版两本著作,并成为南开大学研究生特等奖学金近三年来唯一的硕士生得主。同一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国家运动健将”和“国际象棋大师”等级称号。

  张昊苏自己对这些“履历”却没有概念。记不清确切是什么时候开始下棋,什么时候开始识字。“反正基本没靠着语文课认字。” 张昊苏回忆,自己读小学时经常“猜着跳着读影印版的书”,并因此认识不少繁体字。家里的书都被张昊苏翻过,“比如钱穆的讲稿,可能只能读懂里面的某句话。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也只是翻过。”

  在他的印象里,小时候会经常在街边看人下棋,慢慢看出了兴趣。幼儿园到少年宫学中国象棋,后来在小学里的国际象棋兴趣班入门。

  2009年,张昊苏以国际象棋特长生身份进入南开大学学习。入学伊始,他便在学院繁体字识读大赛中获得第一名,那是一项面向全院本硕博学生的比赛,专业性和难度都很高。

  大二那年,他双修了历史学院的历史学专业。“大学之前我数学考试基本满分,平时的考试15分钟就能做完。”张昊苏坦言,“如果没来南开,我可能就去读数学系了。”选择中国史作为双修专业,张昊苏出于两点考虑:一是在社会科学中,历史学研究最精密,就像是文科里的数学。二是因为可以多看书。

  读研后,他在陈洪、杨洪升两位教授门下学习。遇见张昊苏之前,陈洪已明确表示不准备再招收硕士,但他为了张昊苏破了例。“我不认为是我发现的他,古人说得好,‘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张昊苏有才华,自然会崭露头角,很多学者都向我推荐,说不带他就太可惜了,于是我就把他收下了。”

  去年,张昊苏的两部著作《屈原:乡土元音奏典范》、《苏轼:率性本真总不移》先后出版。这两部专著属于《文化中国》系列丛书第四辑,在所有丛书作者中,他是唯一的“90后”。

  但在他看来,这两部专著只是研究道路上的一个“副产品”。“要做好研究视野不能太窄,‘经史子集’等各个方面的文献都要广泛涉猎,即把‘文史哲’的经络打通。”张昊苏进一步解释,“文献学的重要特点是,字面上看是研究古籍,但广义来说,只要落成文字的都是文献,所以研究对象无所不包。”

  之所以有如此“融通”的思想,和研究生阶段的两位导师不无关系。“陈洪老师做文论出身,理论修养非常高,将理论用得很通,抓住理论本质结合实际的作品化作文采飞扬的讲解;杨洪升老师是纯文献的出身,大部分文章是‘辨伪’,以‘严谨’著称,他‘实证’性的研究范式和思维方式也让我受益良多。”

  2015年5月,他与导师杨洪升共同整理的《吴兔床日记》也已付梓。他还有一部解读《汉书》的著作,已与出版社签订合同,即将出版。

  谈及象棋对自己国学研究的助益,张昊苏坦言:“博弈和科研有相通之处,比赛一坐几个小时是常有的,这让我在科研中能坐得了板凳,耐得住寂寞。在下棋中训练出的思维,对我研究文学理论有很大帮助。”

  目前,张昊苏正在攻读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硕士学位,并即将参加考试,转为博士研究生。对于未来,他毫不犹豫:“今后我会在文献研究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人民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