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寻找学生发展的密码
2015-10-28 09:08:00
 

  原标题:寻找学生发展的密码

  ■周晓珍

  在孩子的教育生活中,课堂时间是其宝贵人生中一段重要时光。正是在课堂这个主要的学习场所,在教师的指引下,孩子们获取知识,锻炼了能力,培养了美好的德行。所以,课堂应该关注孩子各方面的发展,课堂应该是发展性的课堂。按照发展性教学理论,教学要促进儿童的一般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认识能力的发展;要求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强调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注重研究学生的兴趣、动机等内部诱因;主张让学生过丰富的精神生活等。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现代生活不仅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可能性,而且对学校在学生发展方面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的发展性,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问题,关注个体差异,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语言、用语言的兴趣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门课程都应担负的责任。有些学生之所以学业水平较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思维能力比较弱。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说,教学应该创造最近发展区,然后使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水平。对学业水平较差的学生,注意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就显得尤其重要,但有些教师往往会忽略这一点。在课堂上,面对老师的提问,成绩好、思维快的学生可以快速地回答,但遇到思维较慢,或者表达较慢的学生,老师就沉不住气了。有位老师在教学《白鹅》一课时,问:“第一段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白鹅的高傲?”有同学回答:“姿态!”老师又问了:“除了姿态,哪些地方还表现了它的高傲?”这时,一个学生起来回答:“样子!”重复了以上的答案。另一名学生也没答对,这时教师迫不及待地把答案说出来了,因为教学预设时这里没有留有太多时间。若此时教师能有耐心,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稍加点拨,这两个学生定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这个过程恰恰就是促进他们思考能力、理解能力提高的过程。

  这也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持续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一是关注学生的错误点。课堂是容易出错的地方,作为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机智,并巧妙地加以利用错误资源,学生的错误点可能是教师课堂上着重要教的,也是课堂的着力点所在。二是关注学生的思考点。巴西著名学者弗莱雷曾说过:“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他指出,只有在具有创造性和批判性的“对话式教学”中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问是教学对话的关键。提问卡壳时,不要着急,放慢速度,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有效的对话才能点拨思路,指明方向,共同找寻解决问题的钥匙。

  关注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温儒敏教授曾指出:“应当强调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天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想象力。”中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在课堂上常会有貌似错误的“惊人”之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实践。于永正在教《珍珠鸟》一课时,提问:“‘雏儿’是什么意思?”有学生说是小鸟,也有学生说是“孩子”,对于这一回答于老师并没有否定他。课后于老师谈到:“当时正想否定他,可转念又一想,对啊!雏儿不就是珍珠鸟的孩子吗?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理解当然可以。”教师的智慧就在于,善于倾听并指明方向,而不是简单的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是非评判。

  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的冒险,教师可以多向学生推荐《高速营救》《马小跳发现之旅》《魔法学校》等读物,多在教学设计中“卖关子”、设悬念,吸引着学生渐入佳境,享受学习过程,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锻炼思维能力。

  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苏联伦理学家季塔连科说,“情感,特别是道德感,在生活中起着使人高尚的作用,没有它们,任何真正伟大的东西都是不可能有的”。情感在学生道德发展中具有独特作用和特殊价值。课堂上,教师应该留心利用教材中的情感资源,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比如语文教材中《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是林海音女士所著的《城南旧事》一书的序,文中讲到主人公英子童年时见到驼队,对骆驼充满了好奇,好奇于它长得那么丑,态度那么“安静”。“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借着这样的叙述,教师可以拓展对骆驼的讲解。骆驼的生存环境比较恶劣,骆驼身上隐喻着吃苦耐劳的美好品格。还可以联系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结合祥子的外号“骆驼”来深化这些品格。这样一来,学生心中因为骆驼的习性、行为特点等,对吃苦、耐劳、坚韧等品格拥有了形象的认识,因此而生的道德情感也得到了深化和升华,有了更深刻的情感体验。

  关注学生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发展。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不仅要教授知识,更要培养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对于纠正灌输式教育的偏差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据笔者观察,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种矫枉过正的现象,比如,有的专家学者过多地提升能力培养的作用,一味忽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育的作用。在这种导向下,学生的知识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字写得越来越潦草。没有充足的知识与技能基础,何谈能力的培养甚至提高?就以最易被省略的写字教学来说,《新课程标准》写字教学建议:“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然而现在为数不少的常态课,特别是公开课,书写指导、随堂练习浮于形式,书写时间不够。扎扎实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比赢得评委、观众的掌声更重要。

  打破常规思维方式,尊重儿童各方面的发展,在课堂上多一份发展的思维,多一份爱的坚守,多一份对教育本质的坚守,是营造发展性课堂的关键。具有发展性思维的教师,会认真观察、倾听并且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让学生的智慧火花在轻轻一“点”间不断迸发,尽显其个性、灵性。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县教研室)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