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10月15日电(记者 商亮) “明白一道理,为一事顿悟”,人生就好似这心灵鸡汤,需要在漫长的打磨过程中不断成长;无中生有,建设一所全新的学院,始终步履坚定,向着所承担的任务与使命前行。五年筹备,五年耕耘,2015年10月16日,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迎来了建院五周年的院庆时刻,歌剧研究院创始人、歌剧表演艺术家金曼在接受新华教育专访时,分享了她从舞台到讲台的十年时光,以及在这条创业之路上所承载的欢喜与悲忧。
建之路:“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金曼老师娓娓道来,仿佛打开了尘封百年的教育画卷,道出北大和歌剧的深厚渊源。百年之前,20世纪初的北京大学汇聚了一批追求新思想、新文化的新青年,爱好音乐的师生们自发组织了“研究音乐、陶冶情操的音乐团”,在时任校长蔡元培先生的提议下,更名为“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由蔡元培亲任会长,并出面邀请留学归来的我国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音乐家萧友梅先生前来任教,担任导师。后在萧友梅的建议下,诞生了我国第一个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
2005年,凭借在歌剧中扮演“江姐”一角获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的金曼,受命北京大学开始筹建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十年的摸爬滚打,十年的不断探索,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首批毕业研究生也已走出校门迈向人生的新程。回顾筹建的前五年,金曼不禁感慨“为了把那个‘筹’字去掉,经历过不知多少挫折。”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创建歌剧研究院之初,金曼面临着无人、无钱、无办公地点的种种困境。凭着对歌剧的满腔热忱,对歌剧教育事业的满怀期待,金曼从建立起向心力极强的团队开始,从争取教学场地和设施的一步步完善,组建高品质的师资队伍……一切都是从无到有,慢慢的歌剧研究院建设特色学科的真容逐渐清晰化。作为北大歌剧研究院的院长,金曼表达了她在歌剧研究院发展目标上的思路:“推动中国歌剧的发展,培养中国歌剧人才,担负起中国歌剧研究、创作和推广的重任,同时传承北京大学悠久美育历史的底蕴”。
肩之担:创新中国歌剧创作 以传承中国人文底蕴为己任
对于事业异常执着的金曼,秉承着”水到渠成”的信念,“看到研究院和学生的不断变化,我就充满了成就感”。2010年,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学院以培养推动中国歌剧发展的杰出人才、创新中国歌剧创作、推广中国文化价值观、传承中国人文底蕴为己任。为了保证最上乘的教学质量,学院聘请了一批享誉国内外的音乐家、艺术家和学者担任教授,著名词作家、剧作家乔羽被聘为歌剧研究院的名誉院长,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被聘为歌剧研究院的外籍名誉院长,蒋一民、戴玉强、孙秀苇、刘新禹、李卫、张建、周笑莉、魏松、莫华伦、于吉星、曲波、冷永铭、贾清云、陈平、殷秀梅等学者名家,以及李鸿、王晨、牛闯、王啸等青年教师都陆续成为歌剧研究院的专职或兼职教师。
根据金曼要求,歌剧研究院的师资队伍不仅要具备沟通中西、兼容并包的胸襟和思维,同时也要具有正确的人生观、艺术观和强大的舞台实践能力。金曼表示,热爱学生也是她选择教师的一项重要衡量标准,“老师热爱学生,才会无私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
除此之外,金曼还探索了一套有自身特色的学科教学体系,“我们把日常的教学和歌剧创作、舞台表演等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提升自身所需的各项技能”。通过“产学研用”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以学生为本、量体裁衣”的针对性课程设计,以及团队导师会诊式教学,打破了传统单一导师的旧模式,建立了多维立体多导师优化授业,最终再以舞台实践综合来检验成果。
歌之魅:歌剧创作是“命题作文” 中心思想是“以人为本”
建院五年来,歌剧研究院羽翼渐丰,接连推出了五部原创歌剧:有描写北大学生爱国抗日的《青春之歌》、有勾勒伟大女性壮美人生的《宋庆龄》、有歌颂中国航天奠基人的《钱学森》、有纪念被誉为现代“毕昇”王选的《为你而来·王选之歌》、以及即将推出的大型历史歌剧《武则天》等,以及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型交响清唱剧《江姐》均是学院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作品,并均成为学院实际授课的教材。
对于这些学院研究与创作的成果,金曼从选题、创作、排演,到一整套系统工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心血。金曼认为,歌剧的创作虽然是“命题作文”,但一定要能体现出“真善美”的普世价值;剧本里每一个人物都要具有鲜明的个性,歌词的创作一定要运用诗性的语言;音乐从序曲到结束,不仅要保证音乐的旋律性,还要具有主宰观众情绪的能力,让观众透过音乐就可以感知舞台上主人公的悲欢离合。
思之远:要创作“中国特色”的歌剧 让老百姓可以听懂
回首五年来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取得的成绩,金曼表示自己也在伴随学院的成长一起成长,我们既然在北京大学建立了这样一个学科,那就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一步一步的往那个方向去努力。
“歌剧艺术,是各种艺术门类的总和,音乐、文学、舞蹈、美术,甚至科学技术都会被应用在此,所以歌剧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文化艺术水平发展高度。” 金曼认为,歌剧这种以音乐承载戏剧、以歌唱为主的舞台艺术形式,是世界上最好沟通的艺术桥梁。美声唱法在今天仍然是世界歌剧通行的唱法,只不过用不同国家的语言和音乐,来讲述各自的故事,与他人分享和交流。由此她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美声论”,就如何运用美声唱法演唱好中国歌剧作品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看法和观点。
金曼深情地说,“我们一定要做好中国自己的歌剧,讲好中国的故事,准确表达中国人的情感和价值观。要做中国人听得懂和喜闻乐见的歌剧”。
五年风雨阳光,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这株尚稚嫩的幼苗,已逐步展现出自己的特色和内涵,成长路上,她将以完善、严谨、科学的教育体系,在沉淀百年的人文环境下塑造培养出一流的歌剧人才,共同努力,为中国歌剧的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