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减作业负荷,增加课程的多样性,的确为的是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然而,面对减负与中高考选拔机制不对接的现实,哪个为人父母者敢掉以轻心?
近年来,北京市教委多次发布减负令,在今年的新学期更是推行强力减负,根据北京市教委新学期“课程设置”的要求,小学低年级不布置作业,其他年级的书面作业每周布置一次,并且以跨年级、跨学科的综合类、探究类作业为主。如此大动作之下,孩子们高兴自己“被松绑”,而家长却在欣喜之余担心孩子被“放养”,内心的不淡定,最终促使不少家长把孩子送进课外班“加餐”。
孩子:玩得开心
申童在北京市西城区一所小学读三年级,学校在新学期实行了新的课程安排,每天回家基本上没有写的作业,孩子每天除了练琴,就是看看电视,做点手工,玩得很高兴。两个星期过去,妈妈宋女士心里越来越不踏实了:“听一些家长说,三年级是关键的一年,从二年级到三年级这个‘台阶’比较高,可是,现在看来似乎和前两年没什么变化,我看了看课表,觉得正经课太少,作业也都在学校完成了,这样下去,孩子上中学以后能适应吗?”
面对学校这种节奏,宋女士表示自己心里总感觉“没底”,她不管老师是否布置作业,每天都给女儿布置一些必做的内容:练习20道口算题;读一篇英语短文,做几道题阅读理解题;练琴半个小时;读一个小时的课外书,抄下生僻的字,写一写。“现在是打基础的时候,基础的东西必须抓,不过,也不会让她太辛苦。孩子通常4点多就到家了,在晚饭之前,可以看一会儿动画片或者在院子里和小朋友玩一会儿,晚上9点钟上床休息,感觉还是蛮轻松的。”
和宋女士一样心里正在犯嘀咕的家长为数不少。洪女士的儿子也是三年级,就读于北京市东城区的一所小学。她告诉记者,以前语文老师要求孩子在家抄生字、听写、背诵课文,现在都不用了,在课堂上挑一些比较难的写几遍就可以了。洪女士说:“我心里也很纠结,一方面希望孩子能轻松地度过小学阶段,但又怕他未来没有竞争力,所以觉得还是应该让他学点东西。眼看着孩子现在三年级比二年级时还清闲,感觉特别不踏实。”
相比之下,五年级学生家长黄先生则自有主张,他表示,学校的作业量一减,孩子就容易放松,这时家长再不抓紧,孩子的成绩十有八九会往下掉。儿子已经是高年级学生了,如果现在打不好基础,对初中的学习会有影响。所以,要早做准备,家长不能袖手旁观。前几天,黄先生买了《伴你成长》《学探诊》《黄冈练习册》等几本同步练习册,要求孩子每天必做;制定了一个课外学习计划;同时,给孩子报了数学和语文培训班,希望儿子能保持好的学习状态。
相比之下,吴先生却是家长中的少数派,他希望孩子能够有个快乐的童年,认为孩子现在没有作业挺好。女儿小学二年级在读,放学回家后练练古筝,看看课外书,有时间还可以帮妈妈做点家务,晚上的时间女儿过得也很从容。他觉得,目前学校的课程设置就是为了减轻孩子课后负担,家长没必要反其道行之,给孩子报班培训,似乎要把失去的损失夺回来,这么做有可能造成孩子的厌学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