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还要上语文课,学了有什么用?”在湖北大学日前举办的首届全国大学语文论坛上,与会教师纷纷表达了一直被学生这样询问的压力。一项调查显示,仅34.8%的高校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边缘化”已成为近些年大学语文课程发展不争的事实。但与此同时,很多企业和用人单位都希望招到“肯思、能说、会写”的人才。
大学语文课程现状如何?教学内容和方法如何与学生需求、社会需求对接?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仅三成高校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
2013年,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公布的《大学语文课程现状调查》显示,全国91所参与调查的高校,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的仅34.8%,62.5%的高校大学语文课时在32个以内。湖北省语文研究会会长杨建波认为,32个课时对于大学语文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福建一所高职院校在2008年全面取消大学语文课程,改为“应用文写作”。校方要求各专业在“应用文写作”和“高数”中二选一必修,结果全校只有商贸系和传媒系选择前者。去年,大学语文课又以选修的身份重回该校课堂,本预计在3个校区开设6个班,结果有的班级选课人数为零,最终只得打乱校区将学生合成3个班。5年前,该校有12名语文教师,目前专业教师仅剩4名。
在首届全国大学语文论坛上,参与高职院校第一场分组讨论的11所高校中,除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其余10所高校的教师代表均表示大学语文课“情况惨淡”。不少与会教师甚至发出感叹:“我已经不知道当初选择站上语文讲台到底是不是对的。”
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大学语文课一直饱受非议。有人直言,大学语文是“高四语文”,教授内容和教学方法与中学没有太大区别,所以备受学生冷落,学校的开课热情也不高,大学语文课逐渐被边缘化,沦为选修课或被取消。但与此同时,不少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又被社会指责“连语文都没学好”。
对此,清华大学教授王步高认为,虽然大学语文是一门培养人文精神的“慢”课程,但它对学生的培养会起到积极作用,特别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说,尤其需要大学语文教育实现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