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开课热情不高? 大学语文,何时不再“边缘化”
2015-09-28 10:22:18
 

  大学语文跟社会需求究竟“隔”了几条街?

  任何一门学科和课程,都不能闭门修炼,与社会对接是绝对必要的。大学语文课的地位越来越低,虽有人指责是受社会功利化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与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关系密切。

  湖北财税职业学院曾在对口输送学生的小微企业中做过调查,企业明确表示,他们需要的人才,是会会计的文员和会文员的会计。这足以说明,跟专业脱节的纯人文性大学语文教育无法完全满足社会需求。

  现有已开的大学语文课大多与社会需求八竿子打不着,授课强调人文性仍然是主流。此次论坛上有教师提出,大学语文应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观、对接职场的专业观、实践导向的课程观,建立思、听、说、读、写五大能力融会贯通的教学体系,走向职业应用型汉语教育。

  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谭帆分析说,究其根本,大学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只有回归语言本体,才能体现其独特的课程价值。对于应用型人才来说,语文能力主要是在思考的基础上能说会写,大学语文教学应该凭借教材文本,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内化和运用语言,对接职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需要重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

  谭帆的建议目前还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现实中,大多数高校的大学语文只是一门公共课,领导不重视,教师不上心,不少高校甚至让大学语文退出了课堂。作为2013版《大学语文课程现状调查》的负责人,杨建波很无奈:“能开课就不错了,哪还管大学语文该怎么教,哪还会顾及人文性、实用性呢?”

  大学语文能不能走职业应用化道路?

  大学语文课能不能走职业应用化道路,成为与会专家和教师热议的话题。

  与会专家认为,大学语文向职业应用化转型,势必要寻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契合点,那就是培养思辨习惯、练就表达能力、确保写作水平。

  王步高认为,为了让大学语文课接上社会的“地气”,在教学中可以有选择性地靠近各专业的职业需求,如在“应用文写作”中教建筑专业的学生写投标书,从而突出社会需求,以改变学生对大学语文课“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也能增强学生的实用技能。

  大学语文教育和中学语文教育应有何区别?谭帆指出,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以语言塑造人的课程,能说会写必须以语言思维能力为突破口,否则跟中学语文并无二致。因此,创设思辨性、激发表达的教学语境很重要。在思辨主题下,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逻辑性、条理性训练,从而生成大学生职业汉语应用能力。

  虽然目前大学语文职业应用化改革尚有诸多争论,但有一点共识是,汉语运用能力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职业核心能力,大学语文只有逐步走向职业应用化,才能确保大学生的职业汉语运用能力得到培养。 (记者 程墨 通讯员 杨保华 欧阳正宵)


编辑:小微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